人事管理
獎懲明確!「末位淘汰」為企業帶來持續進步
			在企業中,績效考核是一項定期進行的工作,透過各種制度來激勵或懲戒員工。其中,「末位淘汰」制度近年來受到廣泛關注與採用。這一制度的核心概念是,在績效考核中,主管必須明確區分出表現優秀與表現不佳的員工,進而根據考核結果給予相應的獎勵或處分。透過這樣的措施,企業希望能夠有效解決一視同仁的問題,鼓勵優秀員工繼續努力,並確保工作環境的競爭力和持續進步。
然而,主管在進行績效考核時,往往避免給予差異化評分,以保護每位下屬,避免引起溝通困難,或者只是為了節省時間和避免麻煩。這種一視同仁的做法在表面上看似較為簡單,但實際上對於那些認真工作的員工卻相當不公平。
當所有員工的績效考核分數幾乎相同時,分配績效獎金通常會趨向均分分配,這將導致本來表現優秀且努力工作的員工,實際上得到的獎金與工作表現一般的同事無異。這最終可能引發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企業無法吸引留住表現優秀的員工,進而加劇人才流失問題。
此外,如果公司存在晉升機會,而績效考核分數被當作參考依據,當所有員工的績效分數幾乎一樣時,將使得每個人都有晉升機會。這樣反而讓主管更難做出決定。
正因為所有員工分數相近,當被選上的晉升名單不包括某人時,可能會引發員工的不滿,加速其離職。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企業推行「末位淘汰」的制度,強迫主管在績效考核時做出明確區分,將表現較好和表現較差的員工分開,賞罰分明,員工工作才有動力,企業也才能持續發展。當然,主管或許會面臨同僚間相處的問題,但這也是主管與員工之間需要承擔的差異。企業在推行「末位淘汰」制度時,應該充分考慮員工的需求和感受,並確保公正評估,以確保其有效性和可行性。
														績效不彰?管理不再依賴「動機」,聚焦「行為診斷」的系統化管理學
《績效!績效!Part II》一書的觀點指出,相比於徒勞地尋找員工的「動機」,「行為管理」才是更為實用且可行的管理途徑。
行為是可被觀察、可被衡量,並且可以被具體討論與改善的對象。當績效出現問題時,與其探討員工的「內在動機」,不如聚焦於分析和改善員工的「外在行為」…
														主計總處數據揭:台灣勞動市場「經驗斷層」與人才流失困境
行政院主計總處發布的最新《113 年工業及服務業受僱員工進退與特徵概況》報告揭示了當前職場面臨的「青黃不接」困境:一方面,經驗豐富的資深員工因屆齡退休的比例持續攀升;另一方面,新進與資淺員工的流動率卻居高不下,使得企業在經驗傳承與人才穩定上面臨前所未有的壓力。…
														退休後再工作還能再加勞保嗎?一文釐清權益重點
當退休族決定重返職場時,經常會面臨一個重要的疑問:我已經領了勞保老年給付,如果再次就業,還能重新加保勞保嗎?這個問題關係到勞工的權益保障,也影響到雇主的法定義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