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名家專欄

颱風假不是假,薪資可給可不給

2023/07/27

分享:

首先,在勞基法中,並無颱風假或是天災假這種假別。每當遇到颱風,民間企業該怎麼處理,總是一吵再吵,在此透過圖表做個整理。
資料來源:曹新南專欄

颱風假不是假

現在大家說放颱風假,是依照天然災害發生事業單位勞工出勤管理及工資給付要點,由地方首長宣布停班停課,不過這是針對政府機關為主,只是一般民間企業都跟著比照。

放假的區域

因為各縣市可能不一致,所以是只要居住地、工作地或路途中所經過的縣市,有任一縣市宣布停班,就可以放假。

工資的部分

颱風假出勤:若是非救災,只是雇主因為自身營業考量,要求員工要出勤,例如百貨業,雇主認為放假生意會好,要求員工出勤,這天就仍然是正常工作日,不另給加班費並不違法。

但是如果雇主要求勞工颱風假出勤,考量安全及感受,建議還是要從優給予,並提供交通、安全相關的協助。

若是不出勤:因為這不是勞基法的假,勞工可以不出勤,沒有提供勞務,所以雇主若不給付放假時段的工資,是可以的。當然勞動部的建議,是「宜」不扣發薪資,這也涉及到勞工的感受度。

上班到一半放颱風假:若原本應上到下午6點,主管機關上午宣布下午4點開始放颱風假,若大家4點就下班,餘下的兩小時工資,可給可不給。

但若是勞工上到6點才下班,這2小時還是本來的正常工作時間,所以是可以不給加班費的。但是考量到員工放假仍堅守崗位,雇主若可以多給一些,員工的情緒上也會好一點。

可參 『曹新南專欄』天災不是假 只是可以合法不出勤

飛騰雙週報_颱風假不是假,薪資可給可不給

勞基法的天災事變突發事件

有許多朋友的疑問,是颱風屬於天災,所以天災出勤,不應該是加倍同時補假一日嗎?其實不是。

勞基法第40條的天災事變突發事件,指的是那天本來不是工作日,而是勞工本來的例假日、國定假日或特休假,舉例若是碰到颱風,導致停電,台電人員搶修恢復供電,這就符合條件。該日出勤加班費1倍,同時事後給予補假一日。

可參本篇合法加班費部分: 『曹新南專欄』新版勞基法4種加班費精華整理

另外,若是正常工作日,發生天災事變突發事件,也是因為救災或處理突發事件的理由,8小時內仍屬原本的正常工作時間,並不另外給予加班費。超過8小時之後,則是依勞基法第32條規定加班,並依勞基法第24條第一項第三款,給予一倍的加班費,事後並給予適當之休息,也就是至少12小時的休息。

而休息日的部分,並不適用勞基法第40條的規定,而是依照勞基法第36條第三項但書的規定延長,然後依勞基法第24條第二項,用休息日的標準發給加班費,事後同樣再給予至少12小時休息。

可參考:勞動部民國 107 年 03 月 14 日勞動條 2字第 1070130380 號函

「…至雇主如係因天災、事變或突發事件之發生,有使勞工於本法第 36 條所定休息日出勤工作之必要者,除出勤工資應依本法第 24 條第 2 項規定計給…」

有關勞基法第32條適當之休息,可參 內政部民國 74 年 03 月 13 日(74)台內勞字第 285665 號函

「…至勞動基準法第三十二條第三項後段所稱補給勞工以適當之休息係指該等勞工其自工作終止後至再工作前至少應有十二小時之休息時間而言。」
(註:107年3月1日新修勞基法第32條,原第三項改為第四項)

 

績效不彰?管理不再依賴「動機」,聚焦「行為診斷」的系統化管理學

績效不彰?管理不再依賴「動機」,聚焦「行為診斷」的系統化管理學

《績效!績效!Part II》一書的觀點指出,相比於徒勞地尋找員工的「動機」,「行為管理」才是更為實用且可行的管理途徑。
行為是可被觀察、可被衡量,並且可以被具體討論與改善的對象。當績效出現問題時,與其探討員工的「內在動機」,不如聚焦於分析和改善員工的「外在行為」…

主計總處數據揭:台灣勞動市場「經驗斷層」與人才流失困境

主計總處數據揭:台灣勞動市場「經驗斷層」與人才流失困境

行政院主計總處發布的最新《113 年工業及服務業受僱員工進退與特徵概況》報告揭示了當前職場面臨的「青黃不接」困境:一方面,經驗豐富的資深員工因屆齡退休的比例持續攀升;另一方面,新進與資淺員工的流動率卻居高不下,使得企業在經驗傳承與人才穩定上面臨前所未有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