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大小事
缺工加劇,企業、政府、求職者需攜手因應
缺工最嚴重的產業包括餐飲、旅宿、零售、製造等,這些產業以人力密集為主,在疫情期間受到衝擊,導致員工流失。此外,台灣的少子化、高齡化也加劇了缺工問題。
勞動力市場走向未來
缺工已逐漸演變成長期問題,台灣的出生率自2015年開始不斷下降,每年減少約1萬名新生兒,而低出生率也使得社會新鮮人數大幅減少。政府統計預估,2031年畢業生人數將跌破20萬人,對企業而言,將更難引進新血,同時也需要開始積極搶奪高階人才。
人口老化也是一大挑戰,15~64歲青壯年人口在2015年達到高峰後持續下降,估計到2028年將跌破此線,勞動力的年齡結構也將轉移到50~59歲。台灣在2025年將邁入超高齡社會,即65歲以上人口達20%,這對就業市場形成巨大的挑戰。
新世代價值觀轉變
勞動市場的挑戰還體現在新世代工作者的價值觀轉變。他們更注重工作的時間彈性、自由度和自我實現,對公司提供的職涯發展機會更為看重。此外,新興職業的崛起也改變了勞動市場的格局,例如外送員人數在短短三年內增加三倍,這顯示著工作選擇的多元性。
企業求才思維轉變
面對缺工問題,企業主動出擊的態勢逐漸增強。企業不再僅僅等待求職者投遞履歷,而是更主動地在招募平台上尋找適合的人才。企業在徵才時也需要調整思維,從求職者的角度出發,思考公司應該提供哪些條件才能夠吸引人才。
政府措施應對缺工挑戰
政府在解決缺工問題上也採取了多項措施,例如推動中高齡者及高齡者就業促進計畫,提供相應的職業訓練、媒合及就業獎勵津貼。此外,對於餐飲、旅宿和航空等缺工最嚴重的行業,政府也積極推動改善計畫,提供雇主補助和勞工就業獎勵,同時提供相應的產業輔導服務。
求職者應調整求職策略
求職者在求職時,應從工作內容、薪資福利、工作環境等多方面考量,選擇符合自身需求的工作。例如,如果求職者重視工作內容,可以選擇新創公司或有發展潛力的企業;如果求職者重視薪資福利,可以選擇大型企業或外商公司;如果求職者重視工作環境,可以選擇彈性工作時間或在家工作的職缺。
缺工問題是全球性的挑戰,企業、政府和求職者都應攜手努力。企業招人喊出高薪不再是唯一解法。要破解人才荒,不能再用老招式,必須有新攻略。如改善工作環境、導入自動化設備等各個方面進行,才能有效解決缺工問題。
勞工退休金自願提繳參與低 勞動部力推「複利效應」
台灣勞工退休金新制度實施近二十年來,儘管自願提繳的參與比例呈現逐年攀升趨勢,但整體數據顯示仍有相當大的改善空間。根據勞動部最新統計資料,目前選擇額外自行提繳退休金的勞工人數達到129萬人,然而這個數字僅占新制勞工總數的16.85%,顯示超過八成的勞工尚未…
每天15分鐘自然療癒:史丹佛研究證實戶外活動改善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專家長期以來就注意到,都市生活與各種心理疾病發病率之間存在著密切關聯。憂鬱症、焦慮症、慢性疲勞症候群等心理健康問題,在都市人口中的盛行率遠高於鄉村地區。這種現象促使研究者開始深入探討自然環境對人類心理健康的潛在療癒效果,以及如何在現代都市生活中有效運用這些自然資源。…
宿舍意外事件的職災認定:設施缺陷V.S.勞務關聯性
當勞工在公司提供的宿舍內發生意外事件時,是否構成職業災害一直是勞動法實務中的重要議題。這個問題的複雜性在於需要平衡雇主的管理責任、勞工的生活權益,以及職業災害認定的合理界線。
從法理層面來看,職業災害的認定必須建立在工作與傷害之間存在相當因果關係的基礎上,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