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大小事
換工作前務必注意 離職勞動權益全攻略

對上班族而言,職場轉換是正常的事,但在準備跳槽之前,了解相關的勞動權益與注意事項實為當務之急。一旦疏忽了解,可能會延誤新工作的接替時程,甚至遭受權益的損失。以下就讓我們一探勞工於離職前應該注意的重點:
一、 離職預告期不可忽視
根據勞基法規定,不定期契約的勞工於離職前,必須依年資長短給予雇主一定的預告期,時間從10天至30天不等。所謂預告期中包括例假日、國定假日及特休假,但不含提出離職當天的工作日。換句話說,如果你打算於6月30日離職,年資未滿3年,則須在6月10日前告知雇主,避免違反法令。
二、 補休假換算權益要清楚
工作者應先行盤查是否還有剩餘的補休及特休假未使用,因為兩者在換算薪資上有所不同。補休係以加班費計算,特休則屬有薪事假性質,因此兩者換算成薪資的金額並不相同。雇主不得強制員工在離職前將假期全數使用完畢,這部分的工資應給付全額,否則即屬違法扣薪。
三、 獎金發放不容疏漏
如果公司有經常性的獎金發放,例如依據績效核發的月獎金,離職當月雇主應依比例給付。至於年終獎金則視勞動契約的約定而定,若契約無明確約定年終為工資項目,則非屬工資範疇,僱主可決定是否發放。總之,如有經常性的獎金項目,雇主刻意扣薪恐違反勞基法規定,勞工可循法律途徑主張權益。
四、 健保勞保切勿中斷
工作者在離職後,原先的勞保會自動退保,政府會在沒有工作的空窗期自動讓員工加保「國民年金」。而健康保險投保則係按月計算,如在離職後隔月仍未復職,則可能發生健保中斷,屆時可向原投保單位或戶籍地公所主動申請補辦,以避免權益斷層。
五、 離職通知需有憑證
勞動法規雖未明文規定員工離職時應以口頭或書面方式通知,但為避免日後發生勞資爭議,工作者於離職時最好能保留相關書面或電子紀錄,並明確告知離職日期,俾使雙方權利義務分明。如此一來,不啻為離職後尋職之保障。
總之,工作者切記,職場生涯難免跳動轉換,關鍵是要先行了解自身權益,做好離職的準備工夫,方能順利開啟嶄新的職涯旅程。相反的,若貿然離職未經評估,恐將讓自身權益受損,甚至延誤接下來的職涯發展。
最新文章
AI記得你的秘密─ChatGPT隱私風險揭密
OpenAI執行長奧特曼最近表示,他「對於人們如此願意與大型語言模型分享非常私人的詳細資訊,感到非常驚訝」。這種驚訝背後隱藏著一個事實:在AI的世界裡,隱私只是一種幻覺。你與ChatGPT分享的所有內容,都可能成為刑事調查來源、洩漏給未來用戶,甚至被用來針對你設計廣告。…
端午連假加班費怎算?勞工權益一次懂
端午連假上班、加班,薪水怎麼算?國定假日出勤薪資一次懂:根據《勞基法》第30條,勞工正常工作時間每日不得超過8小時,每週不得超過40小時。當工作時間超出這個「正常工時」範圍,即被視為延長工時(加班),雇主必須依法支付加班費。
對於加班時數,法律有明確的限制…
碳排影響財損?氣候變遷下的新挑戰
全球暖化對企業的影響已遠超出碳關稅和供應鏈減排要求,而是演變為全球層面的經濟衝擊。根據IPCC報告及相關經濟研究,若全球升溫達到3.2℃,將導致全球GDP損失10-18%,相當於10-20兆美元的產值。
──面對這個驚人的數值虧損預估,我們必須意識到,人類正進入「不減碳、損失更多」的新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