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大小事
人工智慧浪潮襲來:職場革命正在進行中
隨著生成式人工智慧(AI)技術的快速發展,台灣職場正面臨一場前所未有的變革。根據Yes123求職網最新發布的調查結果,近五成企業正考慮引入自動化或AI技術來優化生產流程或提升服務品質,這一比例較去年的42%有顯著增長,反映出AI在職場中的應用正加速普及。
調查顯示,企業對具備AI相關技能的人才需求殷切,願意提供更具競爭力的薪資待遇。平均而言,擁有AI技能的新進人員起薪可比其他員工高出31.6%,更有18%的企業表示願意提供高達50%以上的薪資溢價。這一趨勢凸顯了AI技能在當前就業市場的高度價值。
然而,AI的廣泛應用也帶來了就業市場結構性變化的隱憂。企業主管普遍預估,在未來十年內,現有的工作機會可能會減少近三成(29.2%)。其中,售票員、客服人員和產線作業員等勞力密集型工作,以及翻譯人員、記者和銀行行員等腦力密集型工作被認為最容易被AI取代。
Yes123求職網發言人楊宗斌指出,AI技術的影響範圍已經跨越了傳統的藍領與白領界限,無論是勞力密集還是資本密集型工作都將受到衝擊。這意味著各行各業的勞工都需要正視並積極應對這場由AI引發的「職場革命」。
儘管如此,楊宗斌強調,人類的工作並不會被AI完全取代。他認為,人類在「人性」方面的優勢是機器無法比擬的。未來職場將朝向「人機協作」的模式發展,即AI與人類勞工在工作中相互配合,共同完成任務。在這種模式下,AI將主要負責精準度高、重複性強的工作,而人類則可以在AI的輔助下,專注於更具創造性和需要情感互動的工作。
面對這一趨勢,楊宗斌建議在職人士應積極提升自身的AI應用能力。他預測,在未來十年內,不懂得「人機協作」理論或無法熟練使用AI軟件處理工作的員工,可能面臨被更專業人才取代的風險。因此,持續學習和適應新技術將成為保持職場競爭力的關鍵。
績效不彰?管理不再依賴「動機」,聚焦「行為診斷」的系統化管理學
《績效!績效!Part II》一書的觀點指出,相比於徒勞地尋找員工的「動機」,「行為管理」才是更為實用且可行的管理途徑。
行為是可被觀察、可被衡量,並且可以被具體討論與改善的對象。當績效出現問題時,與其探討員工的「內在動機」,不如聚焦於分析和改善員工的「外在行為」…
主計總處數據揭:台灣勞動市場「經驗斷層」與人才流失困境
行政院主計總處發布的最新《113 年工業及服務業受僱員工進退與特徵概況》報告揭示了當前職場面臨的「青黃不接」困境:一方面,經驗豐富的資深員工因屆齡退休的比例持續攀升;另一方面,新進與資淺員工的流動率卻居高不下,使得企業在經驗傳承與人才穩定上面臨前所未有的壓力。…
退休後再工作還能再加勞保嗎?一文釐清權益重點
當退休族決定重返職場時,經常會面臨一個重要的疑問:我已經領了勞保老年給付,如果再次就業,還能重新加保勞保嗎?這個問題關係到勞工的權益保障,也影響到雇主的法定義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