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大小事
提升會議效率:6種類型會議助力團隊協作
在現代職場中,會議是不可或缺的溝通工具,但經常被人詬病浪費時間和資源。為了提高會議效率,專家提出了6種主要會議類型的概念,旨在幫助團隊更有效地組織和進行會議。這種方法不僅可以讓與會者更清楚會議的目的,還能顯著提升團隊協作效率。
這6種會議類型分別是:決策會議、規劃會議、頭腦風暴會議、團隊建設會議、檢討會議和資訊分享會議。每種會議類型都有其特定的目標和功能:
- 決策會議旨在將資訊轉換為具體決策,通常在工作流程的關鍵節點召開。
- 規劃會議的目的是讓團隊就行動方案達成共識,確保工作項目符合時程要求。
- 頭腦風暴會議著重於產生潛在的解決方案和行動計劃,鼓勵創意思考。
- 團隊建設會議通過增進相互了解來建立團隊歸屬感和融洽關係。
- 檢討會議用於回顧先前活動,分析成效,為未來計劃提供參考。
- 資訊分享會議的重點是分享關鍵資訊,讓團隊成員了解現況並提供提問機會。
了解這些會議類型的特點後,團隊可以根據需求靈活組合不同的會議類型。例如,可以設計一個包含頭腦風暴、決策和規劃元素的綜合會議,或者專注於單一類型的會議以達到特定目標。
然而,專家提醒,並非所有會議類型都能很好地搭配在一起。例如,檢討會議後立即進行團隊建設會議可能會造成心理上的不適感。同樣,嘗試在一次會議中涵蓋頭腦風暴、決策和規劃三個方面也可能會遇到困難,因為這需要參與者迅速轉換心理狀態。
為避免會議效率低下,專家建議不要試圖在一次會議中塞入過多內容。應該根據團隊的運作方式,合理估算每個議題所需的討論時間。例如,如果一個頭腦風暴階段平均需要20分鐘,那麼在一小時內討論6個議題顯然是不切實際的。
此外,即使在時間緊迫的情況下,也不應該輕易刪去會議開始時的團隊建設環節或結束時的行動總結部分。這些看似可有可無的環節實際上對於維持團隊績效、歸屬感和協作能力至關重要。
專家建議,如果確實需要縮減會議內容,應該仔細評估哪些議題是當前會議必須涵蓋的,哪些可以推遲到其他時間討論。如果發現一次會議無法完成所有任務,不妨考慮多安排幾次會議,而不是強行將所有內容擠進一次會議中。
通過合理運用這6種會議類型,團隊可以顯著提高會議效率,減少無效會議帶來的時間和精力浪費。這不僅能提升團隊整體工作效率,還能增強團隊凝聚力,促進更好的協作氛圍。隨著團隊逐漸熟悉這種會議模式,他們將能更靈活地組織會議,從而在競爭激烈的職場中保持高效運作。
飯店業缺工解方:飛騰打造 PT 彈性週薪解決方案,搶人更留才
近年來,飯店業長期面臨人力短缺的挑戰,特別是在旅遊旺季與連續假期,臨時補足人力幾乎成為各大飯店的「必考題」。許多業者依賴兼職(PT)人員支援營運,但傳統的月薪制或固定薪資結構往往缺乏彈性,難以滿足 PT 人員「即做即領」、「短期打工也有保障」的期待…
勞工退休金自願提繳參與低 勞動部力推「複利效應」
台灣勞工退休金新制度實施近二十年來,儘管自願提繳的參與比例呈現逐年攀升趨勢,但整體數據顯示仍有相當大的改善空間。根據勞動部最新統計資料,目前選擇額外自行提繳退休金的勞工人數達到129萬人,然而這個數字僅占新制勞工總數的16.85%,顯示超過八成的勞工尚未…
每天15分鐘自然療癒:史丹佛研究證實戶外活動改善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專家長期以來就注意到,都市生活與各種心理疾病發病率之間存在著密切關聯。憂鬱症、焦慮症、慢性疲勞症候群等心理健康問題,在都市人口中的盛行率遠高於鄉村地區。這種現象促使研究者開始深入探討自然環境對人類心理健康的潛在療癒效果,以及如何在現代都市生活中有效運用這些自然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