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大小事
高績效員工:企業的寶貴資產與管理挑戰
在當今競爭激烈的商業環境中,企業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其員工的表現。特別是那些被稱為「高績效員工」的個體,他們往往成為公司最寶貴的資產。然而,識別、激勵和留住這些人才並非易事,需要企業管理者採取精心設計的策略和方法。
高績效員工的重要性
研究表明,高績效員工對企業的貢獻遠遠超過了他們在員工總數中的比例。根據2012年的一項研究,僅佔員工總數1%的頂尖表現者就為公司貢獻了10%的生產力。更令人驚訝的是,這些員工的工作效率通常是普通員工的四倍。這些數據清楚地表明了高績效員工對企業成功的關鍵作用。
識別高績效員工
要有效管理和留住高績效員工,首先需要準確識別他們。《富比世》雜誌提出了四個辨識高績效員工的方法:
- 主動性:高績效員工不滿足於僅完成分內工作,他們經常主動尋求額外的任務和新的挑戰。
- 自我突破:這類員工不斷尋求機會來突破自己的極限,發展新的技能。
- 追求反饋:他們經常尋求回饋,渴望了解如何更好地改進自己的表現。
- 高質量輸出:高績效員工不僅僅是完成任務,而是始終如一地提供高品質的工作成果。
高績效員工面臨的挑戰
儘管高績效員工才華橫溢,但他們也面臨著一些特有的挑戰:
- 職業倦怠:由於公司對他們的高度依賴,這些員工常常承受巨大的壓力,生怕讓人失望。
- 缺乏挑戰感:若缺乏成長機會,高績效員工容易感到受限和無聊,進而影響工作滿意度和投入度。
- 人際關係:某些高績效員工可能對其他同事表現出不耐煩,傾向於獨立工作。
留住高績效員工的策略
為了讓高績效人才在組織中保持積極性和生產力,《哈佛商業評論》提出了三個具體策略:
- 精簡會議:將例行會議減少到最低限度,讓高績效員工有更多時間專注於富有挑戰性和影響力的工作,而不是花費大量時間在會議上。
- 定期進行動機健康檢查:每季度為團隊進行「動機」健康檢查,通過開放、不責備的對話討論團隊進展和改進空間。這樣可以增強高績效員工的主人翁意識,促進問題解決,並營造積極的團隊文化。
- 持續技能培養:定期為高績效員工提供高槓桿技能培訓。許多優秀員工離職的原因是感到職業發展停滯。因此,在績效評估中,除了回顧過去的成績,更重要的是討論未來的發展方向和所需技能。特別是問題解決、團隊組織和領導力等關鍵能力的培養。
管理者的角色
在留住和激勵高績效員工的過程中,直接主管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
- 個性化關注:定期與高績效員工進行一對一交流,了解他們的職業發展需求和潛在的倦怠問題。
- 指導與引導:作為經驗豐富的導師,幫助高績效員工學會適度授權,避免事必躬親的工作方式。
- 創造成長機會:為高績效員工提供具有挑戰性的項目和學習機會,滿足他們的成長需求。
- 營造支持環境:創造一個鼓勵創新、容許失敗的工作環境,讓高績效員工能夠充分發揮其潛力。
高績效員工無疑是企業的寶貴資產,他們的貢獻對公司的成功至關重要。然而,管理這些人才也帶來了獨特的挑戰。企業需要採取細緻入微的管理策略,包括準確識別、有效激勵和持續培養這些員工。通過減少不必要的會議、進行定期的動機檢查、提供持續的技能培訓,以及主管的個性化關注,企業可以創造一個有利於高績效員工發展的環境。
最終,成功留住和激勵高績效員工不僅有利於個人發展,也能為整個組織帶來長期的競爭優勢。在這個過程中,企業領導者需要不斷調整管理方法,平衡高績效員工的需求與整體團隊的和諧發展,從而實現個人與組織的共同成長。
以人為核心的領導變革:重新定義企業價值與人才管理
國立政治大學副校長蔡維奇以「以人才為本、領導致勝:領導者必備的人才戰略思維」為題,提出了具有前瞻性的管理洞察,特別針對Z世代崇尚聰明工作的特質,深度剖析當代企業人才吸引策略的根本性變革。「關鍵人才的招募與留任」已躍居為僅次於生產力提升的第二大經營挑戰…
從救火隊長到團隊領航者:新手主管的角色轉換之路
台灣勞工退休金新制度實施近二十年來,儘管自願提繳的參與比例呈現逐年攀升趨勢,但整體數據顯示仍有相當大的改善空間。根據勞動部最新統計資料,目前選擇額外自行提繳退休金的勞工人數達到129萬人,然而這個數字僅占新制勞工總數的16.85%,顯示超過八成的勞工尚未…
政府推動職安法重大修正:建構更安全友善的勞動環境
為進一步保障勞工的工作安全與身心健康,行政院會於本月28日正式通過勞動部所提出的職業安全衛生法部分條文修正草案,這項重要法案即將送交立法院進行審議。此次修法涵蓋23個條文的調整,堪稱自102年該法全文修正以來規模最為龐大的一次修訂。
這次修法的核心目標在於降低各類職業災害的發生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