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大小事
建立職場心理安全感:打造高效能團隊的關鍵
在現代職場中,「心理安全感」已成為一個備受關注的議題。這個概念最初由美國組織行為學家艾美.艾德蒙森於1999年提出,指的是「團隊成員確信自己能夠自在發言,而不會遭到拒絕或懲罰的心理狀態」。隨著企業逐漸認識到心理安全感對團隊效能和創新的重要性,如何在職場中營造這樣的氛圍成為了許多管理者面臨的挑戰。
然而,儘管心理安全感的概念廣為人知,許多職場人士仍然感到難以在主管面前坦然表達不同意見,即使他們擁有出色的工作表現和能力。這種現象反映出,在實際工作環境中建立心理安全感並非易事,需要管理者和團隊成員共同努力。
要打造一個充滿心理安全感的職場,管理者的角色至關重要。其中,最關鍵的一點是:在聆聽部屬意見時,避免使用帶有否定意味的接續詞,如「不過」、「可是」、「然而」等。這些看似無害的詞語,實際上可能對部屬產生巨大的負面影響。
當部屬鼓起勇氣表達意見時,他們是基於對主管和團隊的信任。如果主管立即用否定性的語言回應,不僅會打擊部屬的積極性,還可能損害已建立的信任關係。長此以往,部屬可能會認為表達意見毫無意義,逐漸變得畏縮、失去自信,最終選擇沉默。
相反,即使部屬的意見乍聽之下似乎不太合理,主管也應該先表示接納,使用「原來如此」或「這樣嗎?」等中性詞語回應。隨後,可以進一步詢問部屬提出這個想法的原因,例如「為何你會這麼想呢?」或「能否詳細解釋一下你的看法?」這種做法不僅能夠讓主管更深入地理解部屬的思考過程,有時還可能激發出新的視角和創意。
當個人的存在和想法得到認可時,他們才會真正信任周圍的人,進而使工作場所成為一個充滿心理安全感的環境。主管表現出願意傾聽和理解的態度,能夠讓部屬切實感受到自己的價值被肯定。
儘管引導部屬朝正確方向發展是主管的職責之一,但我們必須意識到,一句無心的否定言論可能會破壞精心營造的良好氛圍。因此,習慣使用「不過」、「可是」等詞語開頭的人,應該努力改正這個習慣。對部屬而言,主管的影響力往往超乎想像,一個看似無害的評論可能會讓部屬感到自己的存在被否定。
另一個值得注意的點是,在建立心理安全感的過程中,主管應該避免過度強調「我那個年代」的經驗。不同世代之間確實存在思維差異,但沉溺於過去的工作方式可能會阻礙團隊的進步和創新。相反,主管應該努力理解和適應當前的職場文化,創造一個能夠有效推進工作的環境。
總的來說,建立職場心理安全感是一個持續的過程,需要管理者不斷反思和調整自己的行為。通過創造一個開放、包容的氛圍,鼓勵團隊成員自由表達想法,主管可以激發團隊的創造力和生產力。當部屬感受到自己的聲音被重視,他們更有可能為團隊貢獻自己的才智和努力。
隨著心理安全感的提升,團隊成員之間的信任和合作也會增強,這反過來又會進一步提高整個團隊的效能。因此,投資於建立心理安全感不僅能改善職場氛圍,還能為組織帶來實質的效益。主管們應該將此視為一項長期策略,持續努力創造一個讓每個人都能充分發揮潛力的工作環境。
最新文章
職場霸凌與心理健康:研究揭示不良管理增加員工憂鬱症風險
近期職場霸凌事件頻傳,董氏基金會最新引用英國研究報告指出一個令人擔憂的現象:在不重視員工心理健康的工作環境中,全職員工罹患憂鬱症的風險可能增加三倍。
職場霸凌的形式多樣,從言語恐嚇、揶揄嘲笑到孤立排擠,這些行為不僅造成被霸凌者產生恐懼、焦慮等負面情緒,更可能影響其工作表現與日常生活品質…
主管「差別待遇」背後的組織效能
真正的公平不是形式上的均等,而是根據實質貢獻給予相應的回報。優秀的主管必須培養「大小眼」的能力,也就是要能精準評估每位成員的付出與貢獻。這種差別化的管理方式體現在三個關鍵面向:精力分配、時間投入和獎勵制度…
突破職場框架:提升自我行銷力,勇於開口談成功
根據Resume Templates的美國職場調查顯示,2025年將是職場大變動的一年,高達56%的全職勞工計劃尋找新的工作機會;面對這波職涯轉變潮,組織心理學教授暨《Likeable Badass》(中翻:討喜狠角色/暫譯)作者芙拉蓋兒Alison Fragale提出了關鍵性的職場建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