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企業大小事

僥倖心態作祟:台灣企業違反勞基法案例居高不下

2024/08/29

分享:

飛騰雙週報_僥倖心態作祟:台灣企業違反勞基法案例居高不下

勞動基準法(簡稱勞基法)自1984年8月1日施行以來,已經走過40個年頭。這部法律旨在為台灣勞工設定最低勞動條件標準,保障勞工權益。然而,根據勞動部的統計數據,每年仍有高達7000至8000件雇主違法案例,其中約有2000至3000件與勞工工資和工時相關。這一持續高企的違法率引發了社會各界的關注和討論。

 

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複雜多樣,涉及法規認知、企業規模、經濟壓力以及文化因素等多個層面。專家和勞工團體對此進行了深入分析,並提出了一些可能的解決方案。

 

首先,法規認知不足是一個普遍存在的問題,尤其在中小企業中更為明顯。全國產業總工會秘書長戴國榮指出,雖然大多數勞工都知道有勞基法的存在,但許多雇主,特別是中小企業的老闆,對法規並不熟悉。台北市產業總工會秘書長陳淑綸補充說,勞基法中有許多精細的規定,在實際調解過程中,經常發現中小企業主對勞動法令知之甚少。

 

其次,企業規模的差異也導致了不同的違法原因。對於中小企業而言,除了法規認知不足外,缺乏專業人力資源管理也是一個重要因素。許多中小企業沒有專門的人力資源部門來協助落實勞動法規。相比之下,一些大型企業雖然了解法規,但出於利益考量,仍然選擇違法。陳淑綸表示,一些大企業認為違法獲得的利益遠大於被罰款的成本,因此寧願冒險也不願遵守法規。

 

第三,雇主的僥倖心態是另一個不容忽視的因素。文化大學法律系教授邱駿彥指出,由於台灣勞動檢查人力不足,許多雇主認為即使違法也不一定會被查到,即便被查到也只是繳納罰款而已。這種心態導致一些雇主在權衡利弊後,選擇不遵守法規。

 

此外,社會文化因素也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戴國榮提到,與其他國家相比,台灣企業主的法遵率偏低,許多雇主對社會企業責任的概念認知不足,甚至將給予勞工薪資視為一種恩惠。這種根深蒂固的觀念需要通過長期的教育和文化改變來扭轉。
面對這些挑戰,專家們提出了幾點建議:

  • 加強法規宣導:政府應該採取更有效的方式來宣傳勞動法令,特別是針對中小企業的需求。
  • 提供支持機制:陳淑綸建議可以參考日本的勞務士制度,為企業提供專業的勞動法令諮詢服務。
  • 推動勞動教育:戴國榮強調將勞動教育納入正式學程的重要性,以培養未來的勞資雙方對勞動權益的認知和尊重。
  • 強化工會監督:鼓勵工會的成立和發展,通過勞資對話機制來保障勞工權益。
  • 提高違法成本:邱駿彥建議可以考慮提高違法罰款,使雇主不敢輕易違法。
  • 改變企業文化:鼓勵企業不僅要遵守勞基法,還要提供優於法定標準的勞動條件,以吸引和留住人才。

 

隨著新一代勞動者更加重視工作生活平衡和勞動權益,雇主也需要調整心態,將勞基法視為最低標準而非上限。只有勞資雙方共同努力,加上政府有效的監管和支持,才能真正改善台灣的勞動環境,降低違法案例的發生率。這不僅關係到個別勞工的權益,更是提升整個社會公平正義和經濟競爭力的重要課題。

 

 

 

《 文章參考:2024-08-01 勞基法40年3 / 違反勞基法每年幾千筆 肇因雇主僥倖心態 │ 中央社 》
績效不彰?管理不再依賴「動機」,聚焦「行為診斷」的系統化管理學

績效不彰?管理不再依賴「動機」,聚焦「行為診斷」的系統化管理學

《績效!績效!Part II》一書的觀點指出,相比於徒勞地尋找員工的「動機」,「行為管理」才是更為實用且可行的管理途徑。
行為是可被觀察、可被衡量,並且可以被具體討論與改善的對象。當績效出現問題時,與其探討員工的「內在動機」,不如聚焦於分析和改善員工的「外在行為」…

主計總處數據揭:台灣勞動市場「經驗斷層」與人才流失困境

主計總處數據揭:台灣勞動市場「經驗斷層」與人才流失困境

行政院主計總處發布的最新《113 年工業及服務業受僱員工進退與特徵概況》報告揭示了當前職場面臨的「青黃不接」困境:一方面,經驗豐富的資深員工因屆齡退休的比例持續攀升;另一方面,新進與資淺員工的流動率卻居高不下,使得企業在經驗傳承與人才穩定上面臨前所未有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