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大小事
台灣工時困境與中高齡就業挑戰:總工時高居亞洲第二
根據勞動部最新統計數據顯示,2023年台灣受僱者平均年總工時達2020小時,較2022年的2005小時增加15小時,在全球39個主要國家中排名第六,亞洲地區僅次於新加坡的2267小時。然而,這個數據背後反映出台灣勞動市場面臨的結構性問題與轉型挑戰。
從細部數據分析,台灣的部分工時人數比例僅有3.4%,遠低於其他國家。若單看全時勞工,台灣平均每週工時為41.5小時,實際上低於日本的42.9小時和韓國的43.8小時。勞動部指出,日本近年因婦女投入部分工時工作增加,加上中高齡勞動參與率提升,使其整體總工時數據相對較低。
缺工危機下的轉型困境:部分工時制度不完善成阻礙
目前台灣各行業普遍面臨缺工困境,以餐飲業為例,即使提供具競爭力的薪資,仍難以吸引年輕勞動力投入。一位從事鐵板燒的張小姐表示,年輕人較傾向選擇相對輕鬆的工作環境,如西餐廳或辦公室工作,導致餐飲業員工年齡結構逐漸偏向中高齡化。
台灣勞動與社會政策研究協會執行長張烽益指出,台灣在部分工時制度上存在缺陷。他說明,其他國家的部分工時職缺在招募時必須承諾最低保障週工時,但台灣缺乏相關規定,使得部分工時者常面臨工作時間不定期調動、收入也隨之不穩定的問題。
人力銀行資深經理詹宛榕認為,台灣工時偏長與中高齡勞動參與率提升的現象,反映出經濟結構和社會變遷的雙重挑戰與機會。她強調,未來應著重於降低工時、提升工作效率,並打造友善的高齡職場環境。長工時不等於高效率和高產值,在延後退休已成為社會趨勢的情況下,如何兼顧工作與生活品質才是關鍵。
專家呼籲:優化中高齡就業環境 推動彈性工時、多元人才運用
專家分析指出,在勞動力持續短缺的趨勢下,除了引進外籍勞工,政府更應著重於改善中高齡就業環境。雖然中高齡勞工對長工時的接受度較低,但他們擁有豐富的職場經驗,如何有效運用這批人力資源,將是政府面臨的重要勞動課題。
詹宛榕建議企業應積極推動彈性工時制度,採用多元人才運用模式,並透過數位化管理來減少不必要的加班,同時提升員工工作效率與幸福感。在缺工潮衝擊就業市場的當下,如何平衡工作時間與薪資報酬,以及提高中高齡就業意願,將是台灣勞動市場的重要課題。
》更多相關文章
迎戰關稅衝擊與產業變局:勞動部研議「減班休息」法制化與勞工保護體系的升級
近年來,全球貿易環境充滿變數,特別是仰賴出口的製造業,面臨嚴峻的營運挑戰。在企業力求度過難關的同時,如何確保廣大勞工的就業權益,成為政府與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針對當前的產業困境,勞工團體強烈呼籲政府將現行的「減班休息」指導原則提升至法律位階,並修訂《大量解僱勞工保護法》…
告別「抱病敬業」:職場新倫理下的「出勤主義」迷思與界線
過去,抱病上班、咬牙苦撐的員工,常被視為具備責任感與敬業精神,甚至能換取主管的一句讚賞,彷彿贏得一枚「乖寶寶貼紙」。然而,隨著社會價值觀與公衛意識的演變,這種被稱為「出勤主義」(Presenteeism)的職場文化,似乎正迎來觀念上的變革。…
強化就業安定與產業韌性:勞動部放寬「減班休息再充電計畫」2變革
在全球經濟與國際情勢不斷變化的背景下,國內部分產業面臨營運挑戰,不得不協議實施「減班休息」,也就是俗稱的無薪假。為積極維護勞工的就業權益與社會安定,勞動部持續精進各項穩定措施,並宣布大幅放寬「減班休息勞工再充電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