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大小事
台灣碳費制度解析:制度設計、計算方式與企業因應指南
台灣為因應全球氣候變遷挑戰,114年正式啟動碳費徵收機制,這項政策將對國內多個重要產業帶來深遠影響。企業在面對碳費制度時,不僅需調整生產與營運模式,還需強化ESG人力資源系統,以確保碳管理與永續發展策略的有效落實。本文將深入解析碳費制度的設計原理、適用對象及具體執行方式,幫助企業與民眾更了解這項環境政策,並掌握ESG人資系統在碳管理中的關鍵角色。
碳費的本質與目標
碳費作為一種「碳定價機制」,其核心理念是將環境成本內部化,要求排放溫室氣體的企業承擔相應責任。這不僅是一種經濟手段,更是台灣邁向低碳社會的關鍵一步。通過設立明確的碳排放成本,引導企業重新評估其生產模式與能源使用策略,進而推動整體產業結構的綠色轉型。
在全球氣候危機日益嚴峻的背景下,碳費政策為企業提供了明確的市場信號。有遠見的企業可以將此視為提升競爭力的契機,透過積極採取減碳措施,不僅能降低未來可能面臨的成本壓力,還能在綠色經濟浪潮中搶占先機,創造新的商業價值。
碳費與其他碳定價機制的差異
值得注意的是,碳費與碳稅、碳交易雖同屬碳定價工具,但在運作機制上存在顯著差異:
台灣的「碳費」由環境部負責徵收,所得資金將專門用於支持減碳措施的推行、能源轉型等政策及相關公共建設。與之相對,「碳稅」通常由各國稅務機構徵收,作為國庫的一般性收入。財政部已表示,將視碳費實施成效,再評估是否有必要推動能源稅(碳稅)。
「碳交易」則是基於總量管制原則,為超過排放上限的企業提供靈活的減碳途徑。台灣於2023年成立碳權交易所,引進了國外碳權,為本地企業提供多元化的碳管理選擇。這三種機制共同構成台灣應對氣候變遷的政策組合。
首波徵收對象與標準
根據環境部公布的「碳費收費辦法草案」,首批被納入碳費徵收範圍的是年排碳量超過2.5萬公噸的事業單位。這一門檻將使電力業、鋼鐵業、煉油業、水泥業、半導體業、薄膜電晶體液晶顯示器業以及石化業等高能耗產業成為首要管制對象。
從環境部公布的碳盤查資料來看,2022年已完成盤查的512間企業最有可能被列為首波徵收對象。這些產業不僅在台灣經濟中佔有重要地位,也是碳排放的主要來源,對其實施碳費徵收將產生顯著的減碳效果。
申報時程與繳納流程
碳費的申報與繳納遵循嚴格的時間表。依照規定,企業必須於2025年4月底前完成2024年全廠溫室氣體排放量的盤查登錄,並在5月底前通過網路系統申報碳費,隨後至指定金融機構繳納費用。
如環境部氣候變遷署副署長黃偉鳴所強調:「從民國113年開始,碳費收費對象的溫室氣體年排放量就會被納入計價。」
這一時間安排給予企業充分的準備時間,同時確保政策的有序實施。企業應及早規劃,建立健全的碳排放監測與管理系統,以便順利完成申報程序。
碳費計算方式與減免機制
碳費的計算採用簡明直接的公式:碳費費用 = 排放量(噸) × 收費費率。
行政院環境部公告,依據《氣候變遷因應法》)第二十八條第三項及第二十九條第三項,碳費的徵收費率分為一般費率及優惠費率:
項目 | 費率(新臺幣元/公噸二氧化碳當量) |
一般費率 | 300元 |
優惠費率A | 50元 |
優惠費率B | 100元 |
*詳情請見環境部氣候變遷署公告資料
企業可以通過取得自願減量專案減量額度、抵換專案減量額度或先期專案減量額度等方式來獲得優惠費率、扣減碳費。而電力業者在申報時,可提供「電力消費之排放量證明文件」,以扣除相應的排放量。
此外,企業還可提出「自主減量計畫」,通過轉換低碳燃料、採行負排放技術、提升能源效率、使用再生能源或改善製程等措施,達成特定減量目標後享受優惠費率。這些減免措施不僅能降低企業的碳費負擔,更能促進整體產業的綠色轉型。
然而,先期專案減量額度僅適用於2024年及2025年,國外的減量額度(國際碳權)則以收費排放量的5%為上限,這一規定參考了新加坡的相關做法。
違規處罰與法律責任
為確保碳費政策的有效執行,法規對違規行為設定了明確的處罰措施。若企業在申報或繳納過程中存在違反規定或提供不實資訊的情況,或是使用已被廢止的減量額度來扣除排放量,均會面臨處罰。
根據《氣候變遷因應法》第60條規定,主管機關可對逾期未繳納的企業,每超過一天加徵0.5%的滯納金。若超過30天仍未繳納,將會移送強制執行。這一嚴格的處罰機制旨在確保企業認真對待自身的碳排放責任,促進政策的順利實施。
碳費制度的推行標誌著台灣環境治理進入新階段,企業應積極調整經營策略,主動擁抱綠色轉型,在應對氣候變遷的全球行動中扮演積極角色。
》更多相關文章
《 文章參考:2024-1-03 碳費徵收懶人包》首波徵收對象有誰?如何計算、何時繳費?│ 商周 》
以人為核心的領導變革:重新定義企業價值與人才管理
國立政治大學副校長蔡維奇以「以人才為本、領導致勝:領導者必備的人才戰略思維」為題,提出了具有前瞻性的管理洞察,特別針對Z世代崇尚聰明工作的特質,深度剖析當代企業人才吸引策略的根本性變革。「關鍵人才的招募與留任」已躍居為僅次於生產力提升的第二大經營挑戰…
從救火隊長到團隊領航者:新手主管的角色轉換之路
台灣勞工退休金新制度實施近二十年來,儘管自願提繳的參與比例呈現逐年攀升趨勢,但整體數據顯示仍有相當大的改善空間。根據勞動部最新統計資料,目前選擇額外自行提繳退休金的勞工人數達到129萬人,然而這個數字僅占新制勞工總數的16.85%,顯示超過八成的勞工尚未…
政府推動職安法重大修正:建構更安全友善的勞動環境
為進一步保障勞工的工作安全與身心健康,行政院會於本月28日正式通過勞動部所提出的職業安全衛生法部分條文修正草案,這項重要法案即將送交立法院進行審議。此次修法涵蓋23個條文的調整,堪稱自102年該法全文修正以來規模最為龐大的一次修訂。
這次修法的核心目標在於降低各類職業災害的發生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