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大小事
勞退新制20年:全民退休保障現況與展望
超高齡社會來臨,退休焦慮問題浮現
勞退新制即將於2025年7月迎來實施滿二十年的里程碑,這個時間點恰好與台灣正式邁入超高齡社會的歷史轉折重疊。當65歲以上人口占比突破20%的門檻時,退休保障議題更顯迫切。
《遠見》雜誌特別在6月份進行了「勞退新制20週年大調查」,深入探討民眾對退休生活的準備狀況與心理感受。
調查結果顯示,退休焦慮正在台灣社會中快速蔓延,高達75.7%的受訪民眾表達了對退休後經濟狀況的深度擔憂,認為自己的退休金可能無法應付退休生活所需──儘管對退休生活懷抱著各種美好想像,但在實際的財務準備和制度理解層面,仍然面臨著諸多挑戰和不足。
所得替代率信心不足,退休費用估算偏於保守
根據世界銀行的專業建議,退休後必須維持至少70%的所得替代率,才能確保基本生活水準得以延續。然而,《遠見》的調查數據呈現出令人憂心的現象:有71.3%的民眾對於退休後能否維持這個基本標準缺乏信心,顯示出普遍的不安全感。
高達75.7%的受訪者擔憂退休後的日常開銷將超過其累積的資產總額,這種普遍存在的經濟壓力感受,反映了民眾對於退休生活品質的深度憂慮。在退休金來源的規劃方面,民眾主要依賴政府或企業提供的年金制度(78.9%),其次是個人儲蓄(67.9%)和投資理財收益(57.2%)。
然而,約有三分之一(32.9%)的受訪者考慮在退休後繼續工作,這個趨勢符合全球「自主養老」的發展方向。
在退休生活費用的預估方面,台灣民眾普遍展現出相對保守的態度。超過半數(55.7%)的受訪者認為退休後每月生活費需求集中在2至4萬元之間,而有64.5%的民眾估計退休開銷每月不會超過4萬元。這種整體偏低的估算,隱含著對退休生活現實成本的低估風險。
透過年齡層的交叉分析,可以發現一個明顯的趨勢:年輕族群對退休開銷的估算更為樂觀,而資產相對豐厚的50歲以上即將退休族群,對退休開銷的預估則較為寬裕。
具體而言,20到29歲的年輕族群中,有47.3%認為退休開銷每月只需3萬元以內,僅有5.3%認為每月需要5到6萬元。相對地,50到59歲族群預估需要5到6萬元者則達11.1%,明顯高於其他年齡層。
綜合各方面的數據分析,專家歸納出從最簡約、樂活到富足的不同退休生活情境,每月分別至少需要4.1萬元、7萬元到11萬元的經濟支撐。
退休金準備嚴重不足,臨時抱佛腳現象普遍
調查中最令人震驚的發現是,高達72.3%的民眾承認並未為退休金做任何額外準備,這個數字凸顯了台灣民眾在退休規劃方面的嚴重不足。在有進行退休金準備的族群中,每月專門為退休儲蓄的金額分布顯示,將近一半(46.5%)的民眾每月儲蓄金額在1萬元以下,其中以每月存5001至1萬元的比率最高(23.1%)。
年齡層間的差異表現也值得關注:50至59歲和
60至69歲的即將退休與初退族群,每月為退休儲蓄1萬元以上的比率都超過58%,儲蓄金額超過3萬元的比率更分別高達16.4%和15.3%。這種現象清楚顯示出越接近退休階段,民眾「臨時抱佛腳」進行退休金補存的壓力越形迫切,也反映出長期退休規劃意識的缺乏。
投資組合偏向保守,全球風險影響理財決策
在投資策略方面,民眾準備退休金的前五大投資配置依序為:
1.國內外股票(68.4%)
2.儲蓄或定存(63.8%)
3.保險保單(51.8%)
4.共同基金(27.7%)
5.房地產(17.8%)
以上這種投資組合結構顯示出台灣民眾在退休理財上的基本偏好和風險承受能力。
年齡層分析顯示出明顯的投資行為差異:20到39歲的年輕族群投資股票的比例最高,60歲以上的年長族群較傾向於保險和儲蓄等相對穩健的投資工具,而70歲以上族群以房地產因應退休的比率(25%)較其他族群來得高。
性別差異也相當明顯,男性投資股票的比例(73.9%)高於女性(65.1%),而女性(57.4%)比男性更傾向透過保險規劃退休。
在退休理財的障礙方面,前兩大困擾分別是「世界局勢風險太高,導致市場波動太大」(66.4%),以及「怕投資失利,因此資金與標的都保守」(57.8%)。顯然全球衝突與戰火不斷的情勢,讓民眾擔憂可能損失投資成果,甚至因此裹足不前。
此外,也有46.5%的民眾擔憂長壽風險,覺得難以預估自己的壽命長度,這種不確定性影響到退休金準備的規劃。
制度認知混淆,年輕族群自提意願偏低
關於勞退新制的調查結果,凸顯出多數勞工仍然難以清楚區分「勞保年金」與「勞退新制退休金」兩者的本質差異。
僅有37.8%的受訪者能正確指出勞保年金存在破產風險,37.1%誤認為兩者皆有風險,14.9%誤以為兩者皆無破產風險,近8%表示「不知道」,甚至有2.3%錯誤認為勞退金有破產風險。以下簡單介紹兩制差異:
1.勞保屬於社會保險制度,採取「大水庫模式」運作,由全民共同提撥、集中管理,因此當提領的退休人口增多、繳費人口減少時,就會出現入不敷出的財務壓力。
2.勞退新制是「個人帳戶制」,雇主每月至少提撥6%的薪資到勞工專屬帳戶,勞工轉換公司時也可以帶著走,且帳戶在結清提領時享有最低保證收益。
除了雇主強制提撥外,勞退也有自願提撥機制。超過一半(50.2%)的受調勞工表示知道勞退可自提6%以內的退休金,並表示有實際提繳,這個結果遠高於勞保局公布的實際提繳比率16%。
然而,20到29歲年輕族群「知道,但沒有提繳」的比率卻最高(53.3%),顯示其自提意願或能力較低。相對地,50到59歲族群「知道,且有提繳」的比率最高(55.6%),可能因為更接近退休、薪資較高享有較大免稅優惠,所以更積極參與。
此外,勞退個人專戶查詢頻率普遍偏低,只有年長者較為積極。超過7成的受訪者曾查詢個人勞退專戶,但僅33.5%會定期查詢。定期查詢比率隨年齡增長而提高,其中50至59歲族群超過37%,60至69歲族群更高達44%。
制度改革期待高,自主選擇權需求強烈
《遠見》調查發現,高達62.8%的受訪者傾向選擇「月領」方式領取退休金。另一方面,針對某些國家實施的自動提撥機制,即當薪水超過一定門檻時,如果勞工沒有特別提出反對,可以自動從薪資裡撥出一部分存進退休金帳戶,高達72.2%的勞工表示贊成。實際上,「自動增提」或「主動增提」機制已是全球退休金改革的主流趨勢,台灣的私校退撫儲金已納入此類機制。
針對新制勞退基金近十年平均收益率達7%的操作績效,有63.1%的民眾表示滿意。對於未來開放勞工自行選擇投資標的(勞退自選),57%持贊成態度。若實施此制度,高達60.6%的民眾表示願意增加自行提撥金額。
此外,對政府在7月甫上路的「台灣個人投資儲蓄帳戶」(TISA),有66.1%的受訪者表現出高度興趣,這也顯示民眾期待更多自主選擇權,來打造可做為長期投資或退休金財源的「第三支柱」。
未來展望與政策建議
總結而言,台灣民眾普遍缺乏足夠的退休金準備,且對現有制度的理解仍有相當大的進步空間。面對超高齡社會的挑戰,產官學研各單位應持續加強宣導教育,提升民眾的退休金準備意識,並積極思考「勞退自選」等多年來的改革倡議,協助民眾更有效地規劃及累積退休資產,確保每個人都能享有有尊嚴的退休生活。
》更多相關文章
《 文章參考:2025-7-3 勞退新制20週年!《遠見》獨家調查:75.7%擔心退休金不夠花│遠見 》
七月新政策全解析:12項重大制度變革影響民眾生活
政府於7月推出12項重大制度變革,涵蓋勞工權益、交通安全、環保醫療等多個領域。亮點包括:職災慰助金提升至20萬元、不停讓行人罰款大幅調高至最高3.6萬元、地震保險理賠條件放寬、新增濱海風力預報服務、化粧品安全管理強化、軍人享優先登機禮遇、台人赴菲律賓觀光免簽14天等。這些措施展現政府持續改革創新的決心,朝向更完善人性化的治理方向發展。…
耶魯研究解析成功密碼:頂尖人士的情緒掌控術
被稱為「情緒智力」的技能,正是區分職場高手與普通員工的重要分水嶺。它不僅影響個人的工作表現,更直接關係到事業發展的高度和廣度。當我們深入探討成功人士的共同特質時,會發現他們都具備了一項超越智商的關鍵能力:精準掌控自己的情緒狀態。…
2025年職場變革報告:AI驅動下的勞動市場新格局
人工智慧技術的快速發展與先進數據分析能力的普及,正在重新定義全球勞動市場的運作模式。根據世界經濟論壇最新發布的《2025年未來就業報告》研究顯示,未來五年內全球職場將面臨前所未有的結構性調整,預計有22%的工作崗位將經歷根本性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