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宿舍意外事件的職災認定:設施缺陷V.S.勞務關聯性

2025/08/22

分享:

宿舍意外事件的職災認定:設施缺陷V.S.勞務關聯性

職災認定的基本法理架構
人資與人事管理領域中,當勞工在公司提供的宿舍內發生意外事件時,是否構成職業災害一直是勞動法實務中的重要議題。這個問題的複雜性在於需要平衡雇主的管理責任、勞工的生活權益,以及職業災害認定的合理界線。

從法理層面來看,職業災害的認定必須建立在工作與傷害之間存在相當因果關係的基礎上,但當事故發生地點轉移到宿舍這種兼具工作附隨性質和私人生活空間特色的場所時,認定標準就變得微妙。

傳統的職災認定主要聚焦於工作場所內因執行職務所發生的傷害事件,但隨著勞動型態的多元化發展,雇主提供住宿設施的情況日益普遍,特別是在需要異地工作、輪班作業或特殊工作環境的行業中。這種工作與生活空間的重疊,使得原本相對清晰的職災認定界線變得模糊,需要更細緻的法律判斷標準

勞工主管機關長期以來建立的見解認為,勞工在雇主管理的宿舍內,若因設施缺陷而發生災害,應當認定為職業災害。這個基本原則反映了法律對於雇主提供附隨設施時所應承擔責任的期待,也體現對勞工在就業相關環境中應受保護的政策考量。

設施缺陷作為關鍵判斷要件
現行勞工職業災害保險職業傷病審查準則第13條明確規定,被保險人利用雇主為勞務管理所提供的附設設施或設備,因設施或設備缺陷發生事故而致的傷害,應視為職業傷害。

這項規定為宿舍內事故的職災認定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依據,也突顯了「設施缺陷」這個概念在實務認定中的關鍵地位。

什麼構成「設施缺陷」並非總是顯而易見。從法律解釋的角度來看,設施缺陷應該包括設計上的不當、安裝過程的瑕疵、維護管理的疏失,以及設備老化或損壞等各種可能導致安全風險的狀況。重要的是,這種缺陷必須與事故的發生之間存在“直接的因果關係”,而非僅是偶然的時空巧合。

案例一:

在民國79年的一個案例中,事業單位的住宿勞工在下班後於寄宿宿舍洗澡時遭熱水燙傷,勞委會認為如果該宿舍屬雇主管理,且傷害確實因設施缺陷而發生,則應認定為職業災害。這個案例確立了即使在非工作時間,只要符合設施缺陷的要件,宿舍內的事故仍可能構成職災的基本原則。

案例二:

民國83年,一名請病假的勞工住在公司提供的宿舍內休息,在下樓梯時不慎滑倒衝出窗戶墜落致死。勞委會同樣以宿舍屬雇主管理且因設施缺陷而發生災害為理由,認定這起事故屬於職業災害。這個案例的意義在於確認了即使勞工處於病假狀態,只要事故符合設施缺陷的要件,仍不影響職災的認定。

行政實務的具體應用標準
行政院在112年作成的院臺訴字第1125002245號訴願決定書,為宿舍職災認定提供了更加清晰的判斷框架。這個案例涉及一名勞工在雇主提供的宿舍內,因使用熱水器時發生故障導致氣爆受傷的事件。訴願決定書的分析過程展現了現行實務對於此類案件的完整思考邏輯。

1. 訴願決定書確認了宿舍作為勞動場所的法律地位。
根據職業安全衛生法施行細則第5條第1項第1款的規定,在勞動契約存續期間,由雇主所提供使勞工履行契約提供勞務的場所,應屬於該法所稱的勞動場所。

2. 訴願決定書具體分析了熱水器故障與氣爆事故之間的因果關係。
決定書認為,熱水器的故障情事構成了設施或設備的缺陷,直接導致了氣爆事故的發生,進而造成勞工的傷害。
這個案例中的勞工並非在執行工作職務時發生事故,但訴願決定書仍然認定為職業災害。這反映了現行法律框架對於雇主提供附隨設施責任的重視,只要事故發生在雇主管理的設施內,且確實因設施缺陷所致,即使不在工作時間內,仍可能構成職災。

民事法院的補充觀點
民事法院在處理類似案件時,除了採用與勞政主管機關相同的設施缺陷判斷標準外,更進一步探討了勞工行為性質對職災認定的影響。

福建金門地方法院98年度勞訴字第1號民事判決認為,事故的發生必須與勞工的就業相關行為存在關聯性。

法院的觀點強調,如果事故並非因勞工就業上的必要行為或附隨行為而發生,而是純粹因為勞工的私人行為所導致,則不應認定為職業災害事件。這種判斷標準增加了職災認定的複雜性,因為它要求不僅要檢視設施是否存在缺陷,還要分析勞工的行為性質與就業的關聯程度。

這則補充觀點的實際意義在於「防止職災認定範圍的過度擴張」。雖然雇主對於所提供設施的安全負有責任,但這種責任不應無限制地延伸到勞工所有在宿舍內的私人活動。

實務認定的關鍵考量因素
綜合分析相關法規和實務見解,宿舍內事故的職災認定主要涉及幾個關鍵的考量因素。

1.宿舍的管理主體問題,只有在宿舍確實由雇主管理或提供的情況下,才可能適用相關的職災認定標準。這種管理關係不僅包括法律上的所有權或租賃權,也包括實際上的維護責任和使用管理權限。

2.設施缺陷的存在與否,這需要具體檢視導致事故的設施或設備是否存在設計不當、維護疏失、功能故障等問題;缺陷必須與事故的發生之間存在直接的因果關係,而非僅是間接或偶然的關聯。

3.勞工行為的性質,特別是事故發生時勞工所從事的活動是否與其就業狀態相關。雖然不要求勞工必須在執行具體工作職務,但至少應該是在進行與就業相關的必要或附隨行為,而非純粹的私人活動。

4.事故發生的時空背景,包括事故發生的具體時間、地點,以及當時的環境狀況等。這些因素有助於判斷事故是否確實與雇主提供的設施環境相關,以及是否符合職災認定的基本要件。

法理平衡與政策考量
從政策角度來看,適當的職災認定標準有助於促進雇主對於所提供設施的安全管理意識,鼓勵雇主投入必要的資源進行設施維護和安全改善。同時,明確的認定標準也有助於減少勞資爭議,提供雙方可預期的法律框架。

此項政策的長遠意義在於促進勞動環境的整體安全提升,不僅限於狹義的工作場所,也包括與就業相關的各種附隨設施。透過法律責任的合理配置,可以激勵雇主建立更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同時保障勞工在就業相關環境中的基本安全權益。

職場不友善成生育阻力:超過半數女性婚育後遭遇困境

職場不友善成生育阻力:超過半數女性婚育後遭遇困境

台灣生育率已連續16年位居全球倒數第一,年輕世代不婚不生的現象日益嚴重。在經濟壓力之外,另一層原因是「育兒環境不友善」,導致上班族即使有成家的念頭,最終仍選擇卻步。人力銀行最新調查揭露了一個令人憂心的事實:超過半數女性坦言,婚育後曾在職場上遭遇各種不友善對待…

主管溝通藝術:在話多與話少之間找到影響力

主管溝通藝術:在話多與話少之間找到影響力

講太多,擔心會變成大家口中那種「老是插話、愛干涉」的主管;但如果什麼都不說,又怕被認為「主管有你沒你都一樣」,毫無存在價值。
這種「存在感的焦慮」,其實是許多新手主管的共同煩惱。明明只是想把事情做好,卻常常卡在一個不上不下的尷尬位置;這種內心糾結,往往比實際的工作挑戰更令人困擾。…

勞動部修正行政指引:強化天災通勤保障與滾動修正職場霸凌防治

勞動部修正行政指引:強化天災通勤保障與滾動修正職場霸凌防治

勞動部於23日正式修正發布相關行政指引,針對承攬及派遣勞工的權益保障提出更明確的規範。此次修正聚焦兩大核心議題:一是天然災害發生時雇主應負的通勤協助責任,二是職場霸凌防治及職場不法侵害預防措施的落實,確保派駐及派遣勞工在面對極端天候或職場風險時,能獲得與正職員工同等的安全與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