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工退休金自願提繳參與低 勞動部力推「複利效應」
自願提繳參與度仍有極大成長空間
HR 薪資制度與退休金提繳政策一直是勞資雙方最關注的議題之一,台灣勞工退休金新制度實施近二十年來,儘管自願提繳的參與比例呈現逐年攀升趨勢,但整體數據顯示仍有相當大的改善空間。根據勞動部最新統計資料,目前選擇額外自行提繳退休金的勞工人數達到129萬人,然而這個數字僅占新制勞工總數的16.85%,顯示超過八成的勞工尚未充分利用這項退休保障機制。
在這129萬名參與自願提繳的勞工中,有超過2萬人自制度啟動以來便持續不間斷地進行提繳,展現了長期投資退休保障的決心。這群堅持提繳的勞工群體,正是複利效應發揮最大效益的最佳範例。
勞動部福祉退休司司長黃維琛強調,勞退基金具備保本保息的特性,在當前經濟環境下提供了相對穩健的投資選擇。政府部門將在現階段加強推廣宣導力度,特別針對收入較低的勞工族群,鼓勵他們透過時間累積與投資收益的複利效應,為自己建立更加充實的退休保障。
低薪族群運用自願提繳的驚人效益分析
為了具體說明自願提繳所能帶來的實質效益,黃維琛司長以實際數據進行了詳細的試算分析。
以一名25歲、月薪3萬元的年輕勞工為例,依據勞退基金年化收益率6.09%的標準進行推算,如果僅依賴雇主法定提繳的6%,到65歲退休時累積的退休金約為433萬元。
然而,若該名勞工同時選擇自願提繳最高額度的6%,退休時的累積金額將大幅提升至約866萬元,幾乎達到原本金額的兩倍。這個對比數據清楚顯示,自願提繳機制能夠為勞工帶來相當可觀的退休保障增值效果。
更進一步地,黃維琛以過去20年的實際數據進行回顧分析:假設一名勞工在20年前以當時的基本工資15,840元開始工作,並隨著最低工資的調整成長至今年的28,590元,在相同的年化收益率6.09%條件下,20年來若未進行自願提繳,累積的退休金約為57萬元;但若自願提繳達到最高額度,則可累積約114萬元,差距達到一倍之多。
中高齡勞工啟動自願提繳仍有顯著效益
許多勞工可能認為,年紀較大才開始進行自願提繳已經太遲,但勞動部的試算結果顯示並非如此。以35歲、月薪4萬元的勞工為例進行分析,假設其個人退休金專戶中已有雇主提繳及歷年收益累積的30萬元作為基礎,從當下開始每月自願提繳工資的6%。
經過30年的累積期間,到65歲退休時,該勞工的專戶總金額可能達到743萬元,相較於未進行自願提繳的情況,多出約283萬元的退休保障。這個案例充分證明,即使是在職業生涯中期才開始自願提繳,仍能透過複利效應獲得相當可觀的額外退休資產。
自願提繳制度的彈性設計與稅負優惠
根據《勞工退休金條例》第14條的明確規定,勞工、受委任工作者、實際從事勞動之雇主以及自營作業者,都可以在每月工資或執行業務所得6%的範圍內自願提繳退休金。
制度的亮點在於稅負優惠措施,自願提繳的金額不會計入當年度的薪資所得或執行業務收入進行課稅,有效降低了勞工的稅負負擔。此外,參與自願提繳的勞工每年都可以參與投資收益的分配,在請領退休金時更享有最低收益保證,為退休資產提供了雙重保障。
為了配合勞工不同時期的經濟狀況,制度設計了相當大的彈性空間:勞工可以根據個人財務狀況,在1%至6%的範圍內彈性調整提繳比例,且一年內最多可以進行兩次調整,讓勞工能夠靈活因應生活中的各種變化。
申請流程簡便 鼓勵更多勞工參與
為了讓更多勞工能夠便利地參與自願提繳制度,勞動部建立了簡化的申請流程。受僱勞工如果希望開始自願提繳,只需向雇主表達意願,由雇主向勞保局進行申報並代為收繳即可,整個過程相當便民。
對於自營作業者而言,申請流程同樣簡單明瞭,只需填寫專用的申請書並送交勞保局辦理即可開始提繳。這種分類處理的方式,確保了不同工作型態的勞動者都能夠順利參與制度。
勞動部特別強調,退休準備越早開始進行,累積效果就越加顯著。透過時間的力量與穩健的投資收益,即使是收入相對較低的勞工,也能夠為自己建立起足夠的退休保障。
《 文章參考:2025-8-15 勞退自提率僅16.85%!勞動部推低薪族善用自提6% 驚人效益曝光|工商時報 》
受保護的內容: 飯店業缺工解方:飛騰打造 PT 彈性週薪解決方案,搶人更留才
受密碼保護的文章不會產生內容摘要。
每天15分鐘自然療癒:史丹佛研究證實戶外活動改善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專家長期以來就注意到,都市生活與各種心理疾病發病率之間存在著密切關聯。憂鬱症、焦慮症、慢性疲勞症候群等心理健康問題,在都市人口中的盛行率遠高於鄉村地區。這種現象促使研究者開始深入探討自然環境對人類心理健康的潛在療癒效果,以及如何在現代都市生活中有效運用這些自然資源。…
宿舍意外事件的職災認定:設施缺陷V.S.勞務關聯性
當勞工在公司提供的宿舍內發生意外事件時,是否構成職業災害一直是勞動法實務中的重要議題。這個問題的複雜性在於需要平衡雇主的管理責任、勞工的生活權益,以及職業災害認定的合理界線。
從法理層面來看,職業災害的認定必須建立在工作與傷害之間存在相當因果關係的基礎上,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