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不友善成生育阻力:超過半數女性婚育後遭遇困境
全球最低生育率背後的職場困境
人資與人事管理在台灣面臨新挑戰,台灣生育率已連續16年位居全球倒數第一,年輕世代不婚不生的現象日益嚴重。在經濟壓力之外,另一層原因是「育兒環境不友善」,導致上班族即使有成家的念頭,最終仍選擇卻步。
人力銀行最新調查揭露了一個令人憂心的事實:超過半數女性坦言,婚育後曾在職場上遭遇各種不友善對待,從請假遭刁難到考績受影響,這些隱形障礙正在持續削弱年輕世代的生育意願。
調查數據:五成以上女性遭遇職場歧視
根據1111人力銀行的調查結果顯示,近六成上班族婦女坦言台灣的婚育環境仍有很大的改善空間:
1.超過一半的女性受訪者(51.6%)表示在婚育後遭遇過職場不友善對待。
2.其中,31.3%的受訪者曾被暗示婚育會影響升遷機會,20.3%則有明顯被排擠的經驗。
調查進一步指出職場不友善的五大具體表現:
排名第一的是「請假遭刁難」,高達48%的受訪者有此經驗。當員工因為孩子生病或需要照顧而請假時,卻遭遇主管或同事的冷言冷語,甚至被質疑請假的正當性。
排名第二的是「考績受影響」,佔32.6%。許多女性發現,懷孕或請育嬰假後,即使工作表現並未下降,年終考績卻莫名被打了折扣。
第三位是「職務被調整」,佔29.8%,有些員工在育嬰假後回到職場,發現原本負責的重要專案已被轉交他人,或被調到較不重要的職位。
第四位是「遭主管同事刁難」,佔28.8%,包括冷嘲熱諷、故意加重工作負擔等。
第五位則是「被暗示不得請育嬰假」,佔21.1%,雖然法律明文保障育嬰假權利,但仍有許多員工在職場上感受到無形的壓力,擔心請假會被貼上「不專業」或「不夠投入」的標籤。
職場文化缺乏支持是少子化關鍵
1111人力銀行發言人曾仲葳指出,台灣少子化危機的背後,職場缺乏支持是關鍵因素之一。當員工擔心請育嬰假會被邊緣化、升遷機會受阻,即使內心想生育,也會因為顧慮職涯發展或經濟穩定而最終選擇放棄。
曾仲葳強調,生育津貼或現金補助固然有幫助,但真正的關鍵在於職場文化與制度能否讓上班族安心規劃人生。如果職場環境持續對婚育者不友善,再多的金錢補助也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年輕世代需要的不只是生育補助,更需要一個能讓他們在職涯與家庭之間取得平衡的友善環境。
企業典範:打造友善育兒職場
儘管整體環境仍有許多改善空間,已有部分企業開始積極響應友善育兒職場的理念,成為業界的典範。
福懋科技提供相當完整的生育支持方案,包括生育獎勵2萬元、妊娠賀品與分娩賀品,以及針對0到6歲育兒階段每月提供2000元的額外獎勵,從懷孕到育兒都給予實質支持。
日月光集團則投入上億元資金打造「日月光三好幼兒園」,成為高雄廠第一所企業附設幼兒園。這所幼兒園從早上7點營運到晚上8點,完整涵蓋員工的工作時間,讓員工能夠安心工作而無後顧之憂。
明基材料更提供優於勞基法的各項假別,包括12週產假、10日陪產檢及陪產假、長照假、小一新生入學假等。針對三歲以下育兒的員工,每年更可享有6萬元的育兒津貼,希望成為員工育兒路上的堅強後盾。
這些企業的做法證明,當企業願意投資在員工的家庭支持上,不僅能提升員工的忠誠度與工作滿意度,也能在人才競爭中脫穎而出。
人口紅利即將消失的警訊
曾仲葳提出更嚴峻的警告:台灣的人口紅利在2028年恐怕就會進入尾聲。如果職場持續缺乏對婚育的支持,台灣勞動力將快速萎縮,產業發展可能陷入停滯甚至面臨外移的困境。
這不僅是社會福利問題,更是國家競爭力的核心。當勞動人口持續減少,產業將面臨人才短缺、創新能量不足等連鎖效應,最終影響整體經濟發展。
結語:攜手打造友善環境
曾仲葳呼籲,少子化已是國安等級的議題,不能再以片面的補助政策應對。唯有政府與企業攜手合作,從制度面、文化面全面改善職場友善度,讓年輕世代能夠放心結婚、安心生養下一代,台灣才有機會在全球競爭中保有人才優勢。
改變需要時間,但行動必須立刻開始。當職場不再將婚育視為負擔,而是視為值得支持的人生選擇;當請育嬰假不再需要擔心職涯中斷,而是被視為理所當然的權利;當企業文化真正尊重員工的家庭需求時,年輕世代才能卸下心中的重擔,勇敢地邁向成家立業的人生階段。
颱風天的勞工安全防護網:雇主通勤協助義務完整解析
隨著鳳凰颱風逼近台灣,部分縣市政府於11日宣布停班停課,再次提醒社會各界正視天然災害期間的勞工安全議題。勞動部特別強調,根據《天然災害發生事業單位勞工出勤管理及工資給付要點》的明確規定,當天然災害發生時,為保障勞工的生命安全,勞工應以不出勤為原則。…
主管是離職主因之一?三大離職警訊要注意
根據蓋洛普(Gallup)在2008年針對美國超過100萬名員工進行的調查,人們離職的首要原因是糟糕的老闆或直屬主管;在自願離職的員工中,高達75%是因為他們的主管才選擇離開。這個驚人的數字凸顯出職場人際關係的品質,對組織人才留任的關鍵影響力。…
入職90天內的雙向審核:Z世代重新定義試用期
當Z世代陸續進入職場,一個顯著的變化正在發生:傳統的「試用期」概念正逐漸轉型為「互相觀察期」。這段「職場前90天」不再只是雇主單方面評估新人的階段,而是演變成勞資雙方共同評估合作可能性與文化契合度的關鍵時期。你在試用我的能力,我也在試用這間公司合不合預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