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大小事
職場新智慧:適時拒絕或成職涯發展關鍵
在當今競爭激烈的職場中,年輕的職場新鮮人常因渴望建立良好人際關係而難以拒絕他人請託。然而,近期一項職場調查揭示了一個出人意料的發現:恰當的拒絕不僅不會損害職場關係,反而能增進主管對員工的信任,進而有助於長遠的職涯發展。
這項調查中提到了一個引人深思的案例:一位勤奮的實習生,因過度熱心幫助同事而忽視了自身的工作職責,最終未能獲得正式錄用。這個案例凸顯了職場中一個常見的誤區——過度追求”好人”形象而忽視了工作效率和質量的重要性。
調查結果指出,在職場中,適度拒絕實際上是一項重要的職場技能。它不僅體現了個人的判斷力,也顯示了對工作優先順序的把握能力。值得注意的是,拒絕並非否定對方,而是對工作負責任的表現。
研究還比較了”提前拒絕”和”不拒絕而得過且過”兩種策略的效果。結果顯示,即使面對看似無法改變的任務,提前表達合理的拒絕意見能讓員工在任務失敗時免於責備,甚至可能因展現良好判斷力而得到肯定。
許多職場人士擔心拒絕會影響人際關係,但調查結果卻指出了相反的情況。明確表達自己的立場和能力範圍,反而能贏得他人的尊重。
基於這些發現,年輕職場人可以考慮以下策略:
- 培養獨立思考和判斷能力,不盲目接受所有任務。
- 學會評估任務的優先順序和自身能力,合理分配時間和精力。
- 練習以專業、禮貌的方式表達拒絕,重點說明原因而非推諉。
- 在拒絕時提出替代方案或解決建議,展現積極態度。
隨著這項調查結果的公布,一些企業已開始重新審視內部溝通文化。有企業表示,將鼓勵員工在面對不合理或超出能力範圍的任務時,勇於表達意見,以提高整體工作效率和員工滿意度。
總的來說,在職場中學會適時拒絕,不僅是對自己負責,也是對工作和團隊負責的表現。隨著經驗積累,這種能力有望成為職業發展道路上的重要助力。這項研究為職場新人提供了新的思考角度,或將改變傳統的職場交往模式。
》更多相關文章
績效不彰?管理不再依賴「動機」,聚焦「行為診斷」的系統化管理學
《績效!績效!Part II》一書的觀點指出,相比於徒勞地尋找員工的「動機」,「行為管理」才是更為實用且可行的管理途徑。
行為是可被觀察、可被衡量,並且可以被具體討論與改善的對象。當績效出現問題時,與其探討員工的「內在動機」,不如聚焦於分析和改善員工的「外在行為」…
主計總處數據揭:台灣勞動市場「經驗斷層」與人才流失困境
行政院主計總處發布的最新《113 年工業及服務業受僱員工進退與特徵概況》報告揭示了當前職場面臨的「青黃不接」困境:一方面,經驗豐富的資深員工因屆齡退休的比例持續攀升;另一方面,新進與資淺員工的流動率卻居高不下,使得企業在經驗傳承與人才穩定上面臨前所未有的壓力。…
退休後再工作還能再加勞保嗎?一文釐清權益重點
當退休族決定重返職場時,經常會面臨一個重要的疑問:我已經領了勞保老年給付,如果再次就業,還能重新加保勞保嗎?這個問題關係到勞工的權益保障,也影響到雇主的法定義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