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企業大小事

打造歸屬感職場,釋放團隊潛力

2024/09/25

分享:

飛騰雙週報_打造歸屬感職場,釋放團隊潛力

在現代社會中,「慢性寂寞」已成為一個嚴重的問題,影響著許多人的身心健康。根據研究,每五位美國人中就有一人受到慢性寂寞的影響。這種長期持續的孤獨感不僅影響個人生活,也延伸到職場環境中。

史丹佛大學心理學教授傑佛瑞.寇恩在其新書《這星球不該孤獨》中指出,歸屬感對現代人來說愈發重要。他提出「歸屬感不定」的概念,描述人們懷疑自己是否能被完全接納的心理狀態。這種不安全感可能導致諸多負面情緒,如恐懼、自我限制等。

為解決這一問題,心理學家提出了「明智的干預」策略。這種方法強調通過簡單但有針對性的干預手法,幫助個人改善行為、情緒與生活狀況。在職場中,這可能包括新人培訓、闡述企業文化或建立導師制度等措施。

寇恩進一步強調,有效的干預必須建立在深思熟慮和同理心的基礎上。他提出「情境營造」法,即通過改變特定情境來影響他人。例如,一位高中老師通過使用更禮貌的稱呼方式,成功提高了學生的參與度和歸屬感。

在企業環境中,缺乏多元性往往是導致歸屬感低落的主要原因。研究表明,團隊組成的多元化不僅能提高決策品質,還能增強團隊凝聚力。因此,企業應從招聘階段開始注重文化多元性,建立明確的雇用標準和晉升制度。

寇恩建議企業採取一些具體措施,如使用公正的評鑑人員審核求職者資格,在職業測驗前進行價值肯定練習等,以提高弱勢群體的機會並增強歸屬感。

總的來說,無論在何種場合或情境下,理解他人立場和生活經驗,並採取主動干預的方式,都能逐步營造出強烈的歸屬感,從而提升團隊的凝聚力和整體表現。

 

 

》更多相關文章

《 文章參考:2024-09-19 小心「慢性寂寞」吞噬你的員工!如何打造有歸屬感的職場、釋放團隊潛力? │ 經理人 》

績效不彰?管理不再依賴「動機」,聚焦「行為診斷」的系統化管理學

績效不彰?管理不再依賴「動機」,聚焦「行為診斷」的系統化管理學

《績效!績效!Part II》一書的觀點指出,相比於徒勞地尋找員工的「動機」,「行為管理」才是更為實用且可行的管理途徑。
行為是可被觀察、可被衡量,並且可以被具體討論與改善的對象。當績效出現問題時,與其探討員工的「內在動機」,不如聚焦於分析和改善員工的「外在行為」…

主計總處數據揭:台灣勞動市場「經驗斷層」與人才流失困境

主計總處數據揭:台灣勞動市場「經驗斷層」與人才流失困境

行政院主計總處發布的最新《113 年工業及服務業受僱員工進退與特徵概況》報告揭示了當前職場面臨的「青黃不接」困境:一方面,經驗豐富的資深員工因屆齡退休的比例持續攀升;另一方面,新進與資淺員工的流動率卻居高不下,使得企業在經驗傳承與人才穩定上面臨前所未有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