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企業大小事

什麼是「好孩子症候群」?台灣Z世代常見職場哲學

2024/11/07

分享:

Z世代好孩子症候群

日本職場有一個稱為「好孩子症候群」的現象,而台灣的Z世代(1997—2012出生)上班族也存在類似的情況。為什麼有些優秀的年輕人才剛入職沒多久、工作上看似認真負責,有天卻突然選擇離開?讓我們來探究背後的原因。

人力資源公司PERSOL的一項調查顯示,越來越多年輕人在選擇工作時,將「學習知識和技能的機會」視為重點考量。數據顯示,這一比例從2019年的15%上升至22%,顯示年輕員工非常重視公司提供的培訓及職涯發展。如果他們覺得工作未能提升個人技能,或是部門分配與自身期望不符,就會考慮離職。這種現象被日本人稱為「好孩子症候群」。

注重人本價值:別再用舊方式挽留年輕人才
平時關心員工的心理狀態、適時給予支持與鼓勵至關重要。對年輕一代而言,工作不僅僅是薪水,更在於成長和被尊重。過去許多公司以學長學姊制管理,或是要求嚴格的長幼尊卑秩序,但隨著年輕人對自我價值的需求提高,這種方式已逐漸失效。當公司面臨人力短缺,發現若不提高薪資、提供輪調機會,就很難吸引並留住人才。

擁有發揮空間:Z世代理想職場的要素
工作環境若能尊重員工需求、提供成長空間及發揮空間,會成為留住人才的重要因素。主管能學會主動關心員工的職涯規劃、減少威權式管理方法,並成為他們發展道路上的導師時,才是更加正向循環、甚至能夠教學相長。企業若能做到不僅投資培養人才,也真正理解如何幫助員工精進與調整、給予資源與舞台,這才是留住優秀人才、使公司長期成長的永續之道。

 

 

》更多相關文章

《 文章參考:2024-10-31  Z世代常見!為何台灣職場不少人有「好孩子症候群」│ 遠見雜誌 》

績效不彰?管理不再依賴「動機」,聚焦「行為診斷」的系統化管理學

績效不彰?管理不再依賴「動機」,聚焦「行為診斷」的系統化管理學

《績效!績效!Part II》一書的觀點指出,相比於徒勞地尋找員工的「動機」,「行為管理」才是更為實用且可行的管理途徑。
行為是可被觀察、可被衡量,並且可以被具體討論與改善的對象。當績效出現問題時,與其探討員工的「內在動機」,不如聚焦於分析和改善員工的「外在行為」…

主計總處數據揭:台灣勞動市場「經驗斷層」與人才流失困境

主計總處數據揭:台灣勞動市場「經驗斷層」與人才流失困境

行政院主計總處發布的最新《113 年工業及服務業受僱員工進退與特徵概況》報告揭示了當前職場面臨的「青黃不接」困境:一方面,經驗豐富的資深員工因屆齡退休的比例持續攀升;另一方面,新進與資淺員工的流動率卻居高不下,使得企業在經驗傳承與人才穩定上面臨前所未有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