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企業大小事

一定要幫你?在成年人的世界裡,要合作唯有「互惠」

2024/12/05

分享:

合作靠互惠

台灣人以熱情友善聞名,經常有外國朋友讚揚本地人的善意。「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這句話,正是源於許多暖心的人際互動。然而,對剛踏入職場的年輕朋友而言,想分享一個重要觀點:善意固然可貴,但不應成為人際關係的唯一基礎。

善意不等於合作
你也曾遇過「每次開會大家都沒意見,實際執行卻沒人配合。」的經驗嗎?但實際上,「為什麼大家一定要配合?」才是問題的關鍵。這其實是許多剛入職場的人的迷思:以為只要夠客氣、足夠和善,對方就應該配合或回應。然而,人際關係遠比想像複雜。

互惠才是關鍵
成熟的人際互動建立在「互惠」而非單純的「善意」之上。「對人好」不等於獲得合作,更不能成為道德綁架的情勒工具。真正的合作需要雙方都付出,如時間的投入、精力的付出、可能的金錢成本等,這些都是一開始就要納入考量的事情。

利益交換無可厚非
很多人談到利益交換就感到不舒服,認為這很現實、很勢利眼,認為人人都應該要無私付出;但坦白說,這其實是一種自然人際互動邏輯。

在西方文化中,互惠與公平交易的概念往往從小就被教導。就像電影中常見的劇情:一個書呆子教籃球隊帥哥功課,換取社交技巧的指導。做生意、合作本就是一種利益交換。重點不在於是否談錢,而在於誠實地溝通彼此的需求和期待。

結語:善意是自我要求,互惠才是關鍵
對人好、為人友善是種自我修養,可以提升個人品格。但它不應被視為獲得合作的籌碼。在成年人的世界裡,真正的合作來自於坦誠的互惠,以及主動思考如何為對方創造價值。

下次談合作時,請記住:
1. 誠實溝通
2. 清楚列出各自能提供的價值
3. 保持開放且互相尊重的態度

 

 

》更多相關文章

《 文章參考:2024-11-28  當個職場好人卻得不到回報?在成年人的世界裡,要合作唯有互惠 │ 商周 》

績效不彰?管理不再依賴「動機」,聚焦「行為診斷」的系統化管理學

績效不彰?管理不再依賴「動機」,聚焦「行為診斷」的系統化管理學

《績效!績效!Part II》一書的觀點指出,相比於徒勞地尋找員工的「動機」,「行為管理」才是更為實用且可行的管理途徑。
行為是可被觀察、可被衡量,並且可以被具體討論與改善的對象。當績效出現問題時,與其探討員工的「內在動機」,不如聚焦於分析和改善員工的「外在行為」…

主計總處數據揭:台灣勞動市場「經驗斷層」與人才流失困境

主計總處數據揭:台灣勞動市場「經驗斷層」與人才流失困境

行政院主計總處發布的最新《113 年工業及服務業受僱員工進退與特徵概況》報告揭示了當前職場面臨的「青黃不接」困境:一方面,經驗豐富的資深員工因屆齡退休的比例持續攀升;另一方面,新進與資淺員工的流動率卻居高不下,使得企業在經驗傳承與人才穩定上面臨前所未有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