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企業大小事

健檢之必要:注重全齡段定期健康檢查

2025/02/20

分享:

合作靠互惠

在「預防醫學」日益重要的今日,定期健康檢查已成為維護健康的關鍵策略。本文深入剖析各年齡層的健檢重點,幫助民眾做出最適切的健檢規劃。

及早預防的重要性
隨著現代人生活型態改變,慢性病年輕化已成為不容忽視的健康警訊。洪育忠醫師指出,健康檢查不應等到出現症狀才進行,而是要將其視為定期必要的健康投資。在規劃健檢項目時,除了考慮年齡因素,更要特別注意家族病史,才能做出最適合個人的健檢安排。

三十歲:打好健康基礎
三十歲階段的健檢重點在於建立基礎健康數據。這個年齡層應著重於三高相關檢查,包括肝腎功能、血糖、血脂等基本生化檢測,並開始進行基礎影像檢查。女性更應在此時期開始定期進行乳房超音波檢查。

中年期的全面防護
四十歲後,特別是男性,心血管疾病風險明顯提升,應加強動脈硬化等心血管檢查。五十歲階段則是多種疾病的高發期,包括乳癌、大腸癌和心血管疾病,需要更全面的檢查。女性更要特別注意更年期相關症狀和骨質密度的檢測。

新興健康威脅
近年來,肺癌持續位居癌症死因首位,這與環境污染和基因因素息息相關。另外,糖尿病年輕化趨勢也令人擔憂,其背後主要原因與現代人的飲食習慣和肥胖問題、內臟脂肪堆積有關。洪育忠醫師特別強調,慢性發炎也是容易被忽視的健康殺手,建議民眾納入相關檢測項目。

預防勝於治療
洪育忠醫師強調,健康檢查應被視為一項定期必做的功課,而非等到症狀出現才就醫。以大腸癌篩檢為例,建議在二十歲末進行第一次檢查,因為從息肉到癌化可能需要十年時間,及早發現才能做好預防。透過定期健檢,才能在疾病未發作前及早發現潛在問題,做好預防工作。

 

 

》更多相關文章

《 文章參考:2025-2-6  年後健檢該如何安排? 醫師解答各年齡層健檢重點項目│ YAHOO新聞 》

績效不彰?管理不再依賴「動機」,聚焦「行為診斷」的系統化管理學

績效不彰?管理不再依賴「動機」,聚焦「行為診斷」的系統化管理學

《績效!績效!Part II》一書的觀點指出,相比於徒勞地尋找員工的「動機」,「行為管理」才是更為實用且可行的管理途徑。
行為是可被觀察、可被衡量,並且可以被具體討論與改善的對象。當績效出現問題時,與其探討員工的「內在動機」,不如聚焦於分析和改善員工的「外在行為」…

主計總處數據揭:台灣勞動市場「經驗斷層」與人才流失困境

主計總處數據揭:台灣勞動市場「經驗斷層」與人才流失困境

行政院主計總處發布的最新《113 年工業及服務業受僱員工進退與特徵概況》報告揭示了當前職場面臨的「青黃不接」困境:一方面,經驗豐富的資深員工因屆齡退休的比例持續攀升;另一方面,新進與資淺員工的流動率卻居高不下,使得企業在經驗傳承與人才穩定上面臨前所未有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