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大小事
職場倦怠現象:上班好無聊?成因與解決之道!
職涯高原期:資深上班族的隱形挑戰
企業若能導入更有效的績效評估方法,不僅能更準確地掌握員工狀態,也有助於針對性地調整職務內容與發展機會,重新激發員工動力與工作熱情。當職場生涯邁入一定階段,許多上班族開始面臨所謂的「職涯高原期」。每天重複相同的工作內容,缺乏新鮮感與挑戰性,使得工作氛圍逐漸沉悶,職業倦怠感隨之而生。
根據觀察,35至42歲的資深員工是這類現象的高發群體,他們對工作產生負面情緒,專注力下降,經常感到疲憊且難以恢復。這種現代職場常見現象主要源於三大因素:工作壓力過大、工作內容過於重複,以及缺乏足夠的挑戰性。
在現代社會中,工作相關的文明病不斷增加,多數人需要主動調整生活重心,尋找平衡點,才能突破職業倦怠的困境。面對這個問題,一些有遠見的企業領導者已經開始思考並實踐更有效的解決方案,其中團隊向心力的建立被視為關鍵因素。
扁平溝通:建立無隔閡的工作環境
在一家旅遊公司中,我們看到了不同的工作氛圍。員工們不會感受到高壓或沉悶的氣氛,反而總是期待著下一次的團隊活動。該公司執行長特別強調「扁平溝通」的重要性,鼓勵員工無論職級高低,都可以直接敲門溝通,避免了層層關卡帶來的溝通障礙。
店長吳殷分享道:「我們執行長很常說一句話,你有什麼事情可以直接敲我辦公室的門,進來跟我說,可以很簡單明確地針對事情進行討論和解決。」
這種開放式的溝通模式,打破了傳統職場中常見的階級隔閡,讓員工能夠更直接地表達想法和意見,進而增強工作的參與感和認同感。當員工感受到自己的聲音被重視,工作態度和積極性也隨之提升。
持續學習:突破職業倦怠的關鍵
除了良好的溝通環境,持續學習的機會也是減輕職業倦怠感的重要因素。
該旅遊公司的苗栗店店長表示,旅遊業內容不斷變化,使得他們總是有新知識需要學習,根本「來不及膩」。
「旅遊業它的內容一直在改變,你就又要去了解跟學習新的東西。」店長進一步解釋:「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我在這個公司有很多我想要學習的對象,那我覺得這些東西是我學習不完的。」
這種持續學習和成長的機會,為員工提供了不斷突破自我的平台,即使長時間擔任同一職務,仍能從中發現新的挑戰和樂趣,職業倦怠感自然會減輕許多。
團隊向心力:共情與交流的價值
該旅遊公司雖然成立時間不長,但員工資歷相當深厚。公司每年舉辦六次員工旅遊,讓北中南各辦公室的同事能夠相互認識,甚至與高層管理者建立無距離的關係。此外,公司還設立「諫言獎」,鼓勵員工對公司提出建設性意見。
執行長楊安豊強調:「沒有向心力或大家覺得工作起來很痛苦,是因為你沒辦法跟工作對象去共情,沒辦法了解工作夥伴們所面臨的狀況。」他說明公司舉辦員工旅遊的目的,就是要促進這種深層交流,讓員工們能夠相互理解彼此在職務上面臨的挑戰。
「當這樣交流產生出化學變化後,在溝通上面、在共情上面來講,就會很容易達到。如果你可以用這樣的方式去降低一些辦公室中比較惡性的文化,就會讓工作起來的感覺很不一樣。」楊執行長表示,這種方法有效降低了員工的離職意願,促進公司的正向發展,也大大減少了員工的「blue狀態」。
創意團建:超越傳統的團隊凝聚方式
除了旅遊活動外,還有一些企業採用創意團隊建設(Team Building)的方式來增強組織凝聚力。一位畫室藝術顧問Amy分享了藝術創作活動如何幫助上班族暫時擺脫工作壓力的經驗。
「大家一開始都覺得藝術創作需要天賦,但其實藝術創作只要享受過程就好。我們的體驗活動崇尚沒有壓力、沒有評分的環境,就算是流體熊這類活動,它就是沒有對錯的流體顏料創作。」
Amy表示,即使一些員工一開始可能對藝術創作不感興趣,但親手完成作品後,往往能體會到創作過程中的療癒感。
這類創意活動為忙碌的上班族提供了一個心靈的「留白」空間,讓他們能夠暫時拋開工作壓力,重新找回創造力和工作熱情。
然而,專家也提醒企業人資部門,團隊建設活動必須精心設計,避免淪為「換個地方開會」的形式,更要注意不要占用員工珍貴的休假時間,否則可能適得其反,讓原本不倦怠的員工產生更強烈的倦怠感。
平衡工作與生活:現代上班族的必修課
面對職場倦怠這一日益普遍的現象,現代上班族需要學會在工作與生活之間取得平衡。當工作內容變得單調、壓力過大或缺乏挑戰性時,適當轉移生活重心,尋找工作以外的興趣和放鬆方式,成為維持心理健康的重要手段。
同時,企業也應當認識到員工職業倦怠對組織效能的負面影響,積極創造開放的溝通環境,提供持續學習的機會,設計有意義的團隊活動,以及建立基於相互理解和尊重的企業文化。
在這個快節奏的現代社會中,找到減輕職業倦怠的方法,不僅關乎個人職業生涯的長久發展,也是企業保持競爭力和創新能力的關鍵所在。
》更多相關文章
台灣勞工工時長短與假日多寡議題在立法院引發熱烈討論,立法委員們關注勞工權益與企業營運間的平衡點,各方觀點不一。近日審查《紀念日及節日實施法草案》時,藍綠兩黨立委對於增加假日與減少工時的主張呈現明顯歧見,凸顯台灣勞動政策面臨的難題。企業與勞工皆需深入了解勞基法薪資計算相關規範,確保工時變動下的薪資核算符合法規,避免爭議並維護自身權益。
工時現況引發關注:台灣勞工真的過勞嗎?
在立法院內政委員會17日的會議上,國民黨立委張智倫提出,台灣工時居全球第五、亞洲第二的嚴峻現實,強調應該透過增加假日、減少工時來改善勞工生活品質。針對這項主張,勞動部次長李健鴻回應時指出,媒體報導的數據與實際情況有所出入,雖然工時確實存在改善空間,但政府已採取各種措施應對。
「我們正積極推動企業申請員工工作與家庭平衡補助計畫,」李次長表示,「同時也必須考量到許多勞工實際上希望能多加班以增加收入。」
他進一步解釋,勞動部透過調整最低工資,致力於提升勞工基本薪資水平,以減輕加班需求的經濟壓力。數據顯示,2021年有46%的勞工需要加班,去年這個比例已降至36%,顯示相關政策確實產生一定成效。
國定假日爭議:台灣假日數量是否偏低?
國民黨與民眾黨立委共同主張恢復被刪減的七天國定假日,並希望以法律明確規範假日數量,以保障勞工權益不受行政措施影響。民眾黨立委麥玉珍在會中提出數據比較,指出台灣目前國定假日僅有11天,含勞動節共12天,遠低於鄰近國家如日本的16天、韓國的15天及泰國的20天。
「在工時較長的情況下,我們更應該調整假日制度,」麥玉珍強調,「教師節等重要紀念日也應列入國定假日,既能尊重專業,也能保障勞工權益。」她還質疑現行的補班機制,認為若國定假日適逢週二或週四需要補班,對勞工與企業都不友善,建議直接放假而不補班。
然而,內政部部長劉世芳對此有不同看法。她表示,過去政府曾三度討論相關議題,但始終無法達成共識。
目前立法院有26個提案,其中增加假日的天數從最少一天到最多九天不等,這些變動對企業營運與社會運作的影響尚未經過完整評估。若取消補班機制直接放假,恐將失去排班彈性,影響各行業正常運作,特別是交通、警消等必要服務業。
勞資平衡的難題:企業負擔與勞工權益如何兼顧?
民進黨立委張宏陸在討論中提出了不同規模企業面臨的不同挑戰。他指出,修法牽涉層面廣泛,應分區塊討論,避免一體適用導致負面影響。
「像台積電這樣的大型企業採輪班制,增加假日的影響相對較小,」張宏陸分析,「但小型企業人力有限,每逢假日可能嚴重影響營運,甚至危及企業生存。」
勞動部次長李健鴻也表示認同,特別強調觀光旅宿業、交通運輸業等服務業的高峰期往往與公眾假日重疊,這些行業無法完全比照其他產業放假。
他同時提醒大家,特休假未休完且未獲補償的情況下,雇主可被處以2萬至100萬元罰鍰,且勞檢已將此列為重點項目,鼓勵勞工善用特休假。
法規層級與實務考量:立法彈性與行政效率的權衡
內政部部長劉世芳強調,現行的《紀念日及節日實施辦法》第5條之2已能有效解決不同紀念日的放假問題。若將其升級為法律層級,每年都需要經過立法院修法程序,可能增加行政上的困擾。
她認為,內政部雖負責紀念日與節日的規劃工作,但是否放假的實際決定仍應由勞動部依法律解釋做出,且應有整體國家層面的規劃考量。
勞動部則表示,面對這個複雜議題,應通盤檢討各方面因素,確保各行各業都能獲得公平合理的對待。勞工工時長短與假日多寡的平衡,需要在保障勞工權益與維持企業競爭力之間找到適當的平衡點,這也將是台灣勞動政策未來發展的重要方向。
》更多相關文章
《 文章參考:2025-3-25 你累了嗎?上班好無趣 3主因易釀倦怠感 │ TVBS新聞網》
最新文章
專業雲端人資系統選購指南:中小企業的明智之選
在數位轉型浪潮下,雲端人力資源管理系統已成為企業實現「選、用、育、留」人才管理目標的關鍵工具。對於快速成長的中小企業而言,選擇合適的雲端人資系統不僅能提升營運效率,更能因應組織擴編需求。
然而,面對市場上琳瑯滿目的系統選擇,人資主管如何做出明智決策?…
ESG + HRM,一站式永續解決方案! 飛騰雲端助攻上市櫃企業最快2小時完成永續報告書
在全球永續浪潮席捲下,ESG已從「選項」變成企業經營的「標準配備」。不只是外部投資人與供應鏈夥伴在看,政府政策也正逐步推進ESG揭露的法制化。自2024年起,臺灣所有上市櫃公司須依金管會規範定期繳交永續報告書,完整揭露企業在ESG三大面向的策略與實踐成果…
注意!雙重勞保加保者 面臨審查風險
在台灣,約有300萬勞工是透過職業工會投保勞保。其中不少人為了提高投保薪資水準,同時透過就職公司辦理勞保加保,形成所謂的「雙邊加保」現象。最近勞保局開始強化對此類雙重投保行為的審查,一旦被認定為不符合規定的投保行為,不僅可能導致原有的工會勞保年資全部歸零,已繳納的保費也可能被視為無效而被充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