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企業大小事

工時世界第五高:台灣職場「出勤主義」迷思需破解

2025/06/13

分享:

合作靠互惠

台灣工時現況:亞洲第二高的沉重負擔
出缺勤管理對企業而言不僅是工時統計的基礎,更反映整體職場文化與勞動環境。台灣勞工的工作時數再次創下令人憂心的紀錄─根據勞動部最新統計數據顯示,2024年台灣每位受僱員工的正常工時及加班工時,合計達2,020.4小時,這已是連續第四年呈現增長趨勢。這個數字不僅讓台灣在世界主要國家中排名第五高,更在亞洲地區成為第二高工時的國家。

即便台灣已名列已開發國家,但這樣的高工時水準遠超過許多先進國家,反映出台灣職場文化中存在的深層問題。當其他國家正積極推動工作生活平衡、縮短工時以提升勞工福祉時,台灣卻呈現出逆向發展的趨勢

抱病上班的扭曲價值觀:出勤主義文化剖析
在台灣的職場環境中,一個病態的現象正在蔓延:許多上班族將「抱病上班」視為敬業的象徵,反而認為請假是不負責任的表現。

這種現象在職場文化學中被稱為「出勤主義」(Presenteeism),指的是員工即使在身心不適的狀況下,仍然堅持到辦公室上班,但實際工作效率卻明顯下降的現象。這種行為模式反映出台灣職場文化中一個扭曲的價值觀:將健康置於工作之後,認為為了公司犧牲個人福祉是理所當然的奉獻精神。

然而,這種看似「負責任」的行為,實際上對個人、同事和企業都造成了負面影響。生病的員工不僅工作效率低落,還可能將疾病傳染給其他同事,造成更大範圍的健康風險和生產力損失。更嚴重的是,長期抱病工作可能導致病情惡化,最終需要更長的恢復時間,反而得不償失。

出勤主義的隱性成本:比曠職高10倍的經濟損失
薪資查詢平台《比薪水》引述英國相關研究指出,「出勤主義」所造成的經濟損失竟然是員工曠職損失的十倍以上。這個驚人的數字揭示了一個常被企業管理者誤解的重要事實:表面上看起來「勤奮」的員工,實際上可能正在無形中拖累整體組織

當員工帶病上班時,他們的認知能力、判斷力和創造力都會受到影響,容易出現工作錯誤、決策失誤,或是無法發揮應有的工作水準。這些「隱性成本」往往難以量化,但其累積的負面效應對企業造成的損害卻是真實的。更不用說,一個生病的員工可能感染其他健康的同事,導致整個團隊或部門的工作效率下降。

然而,由於這些損失不如員工請假缺勤那樣直觀,許多企業管理者仍然將「出勤率」作為衡量員工工作態度和敬業精神的重要指標。這種管理思維不僅過時,更可能適得其反,鼓勵員工做出對組織整體不利的行為選擇。

請假恐懼症:升遷焦慮與工作壓力的惡性循環
台灣職場中普遍存在的「請假恐懼症」,主要源於兩個層面的擔憂。

1.對職涯發展的焦慮,許多員工擔心請假會影響主管對自己的評價,進而影響升遷機會或年終考績。這種擔憂在競爭激烈的職場環境中更加明顯,員工寧可犧牲健康也不願意在表面上的「敬業度」落後於同事。

2.對工作進度的憂慮。在人手不足或工作量過大的情況下,員工往往擔心請假會導致工作積壓,回來後面臨更大的工作壓力。這種擔憂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越是工作繁重,員工越不敢請假;越不敢請假,身心狀況越糟,工作效率越低,最終可能需要更長時間才能完成原本的工作排程。

這種心理狀態反映出台灣職場文化中對「責任感」的過度強調,以及對「工作生活平衡」概念的理解不足。當員工將工作視為生活的全部,將個人健康視為可以犧牲的代價、或過度低估健康風險時,整個職場生態系統將會難以維持平衡。

管理思維的盲點:出勤率不等於生產力
許多企業管理者仍然停留在工業時代的管理思維中,將員工的「在場時間」等同於「工作績效」。這種思維模式忽略了現代知識工作的特性:創意、思考和問題解決能力往往比單純的工作時數更加重要。一個精神飽滿、身體健康的員工在八小時內創造的價值,可能遠超過一個疲憊不堪、帶病工作的員工在十二小時內的產出。

更重要的是,這種管理方式傳遞出錯誤的訊息,暗示員工的個人福祉不如工作重要──這不僅會影響員工的士氣和忠誠度,長期下來還可能導致優秀人才的流失。在人才競爭激烈的現代職場中,能夠提供良好工作環境和重視員工福祉的企業,往往更能吸引和留住頂尖人才。

破解出勤主義的六大策略
要改善台灣職場的出勤主義文化,需要從制度面和文化面雙管齊下。專家提出六項具體建議,為企業提供了明確的改善方向。

1. 調整考績制度是關鍵所在:企業應該將評估重點從「出勤時數」轉移到「工作成果」和「價值創造」上,建立更加科學和公正的績效評估體系

2. 建立彈性代理人機制也是必要措施,確保當員工請假時,工作能夠得到適當的接手和處理,減少員工對工作進度的擔憂

3. 強化請假制度的宣導工作同樣重要:企業應該積極向員工傳達「適當休息是工作效率的保障」這一理念,讓員工了解請假的正當性和必要性

4. 主管以身作則的示範效應更是不可忽視,當管理階層能夠合理安排休假、重視工作生活平衡時,員工自然會跟隨這樣的行為模式

5. 提供心理健康資源、將出勤問題納入企業風險管理體系

6. 推動性別友善政策,讓生理假等假別正常化和制度化

以上六大措施不僅能夠改善員工的工作體驗,更能提升企業的整體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邁向健康職場:重新定義生產力與價值創造

《比薪水》平台的觀點值得深思:真正有生產力的職場,應該讓員工在需要時能夠安心休息。這不僅是對員工基本權益的尊重,更是對企業長遠發展的投資。當企業默許甚至鼓勵員工「撐過去」時,表面上看似節省了人力成本,但實際上可能在無形中承受更大的損失──畢竟「決策失誤」的後果可大可小,但損失有時是難以挽回的。

要建構真正健康和高效的職場環境,需要重新定義什麼是「敬業」,什麼是「生產力」。真正的敬業不是無條件的自我犧牲,而是在保持良好身心狀態的前提下,發揮最佳的工作表現。

只有當企業和員工都能夠跳脫出勤主義的思維框架,建立更加理性和人性化的工作文化時,台灣的職場環境才能真正實現健康、永續的發展。這不僅是對個人福祉的關懷,更是對整體社會競爭力提升的重要投資。

 

 

 

》更多相關文章

《 文章參考:2025-6-3 台灣平均工時全球第5! 勞工「出勤主義」抱病上班恐毒害公司 │周刊王 》

以人為核心的領導變革:重新定義企業價值與人才管理

以人為核心的領導變革:重新定義企業價值與人才管理

國立政治大學副校長蔡維奇以「以人才為本、領導致勝:領導者必備的人才戰略思維」為題,提出了具有前瞻性的管理洞察,特別針對Z世代崇尚聰明工作的特質,深度剖析當代企業人才吸引策略的根本性變革。「關鍵人才的招募與留任」已躍居為僅次於生產力提升的第二大經營挑戰…

從救火隊長到團隊領航者:新手主管的角色轉換之路

從救火隊長到團隊領航者:新手主管的角色轉換之路

台灣勞工退休金新制度實施近二十年來,儘管自願提繳的參與比例呈現逐年攀升趨勢,但整體數據顯示仍有相當大的改善空間。根據勞動部最新統計資料,目前選擇額外自行提繳退休金的勞工人數達到129萬人,然而這個數字僅占新制勞工總數的16.85%,顯示超過八成的勞工尚未…

政府推動職安法重大修正:建構更安全友善的勞動環境

政府推動職安法重大修正:建構更安全友善的勞動環境

為進一步保障勞工的工作安全與身心健康,行政院會於本月28日正式通過勞動部所提出的職業安全衛生法部分條文修正草案,這項重要法案即將送交立法院進行審議。此次修法涵蓋23個條文的調整,堪稱自102年該法全文修正以來規模最為龐大的一次修訂。
這次修法的核心目標在於降低各類職業災害的發生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