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大小事
追蹤進度卻不引起下屬抗拒?奧美主管分享2溝通策略
建立共同目標的溝通基礎
績效管理的核心不只是評估成果,更在於持續追蹤與過程引導。主管在追蹤工作進度時,上下雙方的共同目標都是為了「順利完成工作任務」。因此,比較理想的管理方式應該是主管引導團隊成員主動說明工作現況,提出可行的解決方案,確保專案能夠按照既定時程順利達成目標。
當主管需要關心同事的工作進度時,關鍵在於如何提出恰當的問題,不僅能夠獲得所需要的資訊,更能夠促進工作進度的順利推進。這種溝通技巧的掌握,往往決定了團隊管理的成效與工作氛圍的和諧程度。
在現代職場環境中,員工面對主管的詢問時,很容易產生被質疑或責備的感受,進而形成防禦性的心態。這種心理反應不僅會影響溝通的效果,更可能對工作士氣和團隊合作造成負面影響。
鼓勵式詢問取代威脅性追問
追蹤工作進度時,建議採用的開場白應該是:
「這個專案目前你的感覺如何?進度狀況怎麼樣?」
或許有些管理者會認為「感覺」這個詞彙不夠具體明確,但實際上第一個問題必須優先考慮被詢問者的心理感受。透過以「他的感受」作為對話的起點,能夠讓員工感受到被重視和關懷,進而產生繼續深入對話的意願,而不是讓被詢問者感受到被責備的壓力,因此產生防禦心態、想要逃避,甚至拒絕進行有效的溝通。
當第二個問題直接涉及「進度」議題時,實際上是在啟動員工的思考機制,提醒團隊成員對手中專案應負的責任。這種循序漸進的詢問方式,能夠在維持良好溝通氣氛的前提下,有效地引導員工主動思考工作狀況並承擔相應的責任。
透過這種「鼓勵式的詢問」法,主管能夠創造一個安全的對話環境,讓員工願意主動分享工作中遇到的挑戰和困難,而不是隱瞞問題或提供不準確的資訊。
開放式提問促進深度對話
當被詢問者感受到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被重視時,可以先讓他表達在這項工作中值得肯定的部分,主管再接著詢問:
「進度延遲的原因是什麼?能否告訴我具體的情況?」、「我們可以採取什麼行動來避免進度延遲,你需要什麼樣的幫助和支援?」
這些問題的設計等於是為對方開闢一個主導的空間,實際上是將掌控專案進度的權力「授權」給團隊成員,讓他能夠積極參與專案的推進過程。這種授權式的管理方法,不僅能夠提升員工的工作積極性,更能夠培養他們的責任感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開放式提問的優勢在於它能夠鼓勵員工進行深度思考,而不是簡單地回答「是」或「否」。這種提問方式能夠獲得更豐富、更有價值的資訊,同時也能夠幫助員工更清楚地理解問題的本質和可能的解決方案。
5W1H架構的系統性應用
在運用開放式提問技巧時,有一個極為實用的提問架構,就是由五個W和一個H組成的系統:WHO(誰)、WHAT(什麼)、WHEN(何時)、WHERE(何地)、WHY(為何)、HOW(如何)。
運用5W1H架構,管理者可以有效提出具體且具有建設性的問題。
WHY的思考涉及:為什麼這件事情如此重要?可能因為這是負責的最大客戶,甚至關係到公司今年一半的收入來源,沒有其他選擇,這件事情必須完成。
WHO的層面探討:這是誰的問題?是客戶端的問題嗎?作為服務提供者,目標是協助他們解決困難。
WHEN涉及時間限制:這件事情有時間壓力嗎?確實,它必須在三個月內完成,這是一個明確具體的時程目標。
WHERE關注地點和範圍:在哪裡完成?涉及哪個部門、哪個地區,需要達成什麼樣的進度標準?
WHAT探討事情的本質:問題的核心是什麼?出現了什麼困難?還是目前並沒有明顯的問題?能否分享目前的進度狀況?
HOW則聚焦於解決方案:我們可以如何共同完成這件事情?這是進一步討論和協作的開始。
GROW模型的策略性對話架構
除了5W1H的提問技巧外,想要提升溝通智能,開啟更進階、更具策略性的對話架構,可以運用經常被應用在教練式領導、專案管理以及團隊發展中的GROW模型。
GROW模型由四個關鍵步驟組成:
1.首先是Goal(目標設定),需要先釐清這個專案最終要達到什麼成果?目標是什麼?這不僅是方向指引,也是後續對話的重要依據,體現了「以終為始」的管理思維。
2.接著是Reality(現況分析),深入了解現況、釐清現實情境,包括已經完成哪些部分?有哪些具體進展?又面臨哪些困難和挑戰?這個步驟幫助對方客觀評估目前的處境狀況。
3.第三階段是Options(選項探索),鼓勵對方保持開放心態、跳脫既有框架,思考所有可能的解決方法。例如詢問「如果預算不是限制因素,你會採取什麼做法?」「是否可以尋求外包廠商的協助?」「有沒有你之前沒有考慮過的方式?」這個階段的關鍵是啟發創意思維,探索多元化的解決路徑。
4.最後是Way Forward(行動方案),從各種可能性中選出最可行的路徑,制定具體的執行計劃。包括:具體如何執行、什麼時候開始、誰來負責、需要哪些資源支援。這就像選擇交通工具一樣:是要搭高鐵?坐火車?還是開車?重點是無論採用什麼方式,目標都是「一定要到達目的地」。
GROW模型 | ||
Goal |
目標設定 |
釐清這個專案最終要達到什麼成果 |
Reality |
現況分析 |
深入了解、釐清現實狀況,客觀評估目前的處境 |
Options |
選項探索 |
鼓勵對方保持開放心態、跳脫既有框架,思考所有可能的解決方法 |
Way Forward |
行動方案 |
從各種可能性中選出最可行的路徑,制定具體的執行計劃 |
GROW模型的實際應用案例
想要將茶水間的質疑式追問:「你的進度落後了,原因是什麼?」轉變成會議室中能夠達成工作目標的建設性討論,就可以運用GROW模型與團隊進行有效溝通。
首先,重新確認目標:「你理解這個專案需要在三個月內完成,並達成指定的關鍵績效指標嗎?」當雙方對目標達成共識後,就進入事實分析階段:「目前完成了哪些工作?客戶對哪些部分表示滿意?哪個環節出現延誤?具體原因是什麼?」
接著,鼓勵他思考各種選項:「如果沒有預算壓力的限制,你會如何處理這個問題?有哪些創新的處理方法?一定要由你親自執行嗎?還是可以尋求其他部門或外部資源的支援?」
最後,回到具體的行動計劃:「基於我們討論出來的各種選項,你認為接下來應該如何推進?在什麼時間點、由誰來執行、採用什麼方法,才能夠讓我們重新回到正確的軌道?」
運用GROW對話流程能夠幫助對方釐清目標、掌握現況、開展可能性,並制定實際可行的行動計劃。這不僅僅是討論,更是主管協助下屬/團隊啟發思維、陪伴成長與共同創造解決方案的過程。
》更多相關文章
《 文章參考:2025-7-21 怎麼盯進度,員工才不會產生防衛心態?奧美高管:用2種提問法開啟有效溝通│經理人 》
打卡超時就算加班?人資主管必知的「出勤推定」防範策略
勞動事件法第38條的核心在於「出勤紀錄推定」機制。根據此法條,只要勞工能提出打卡紀錄證明超時工作,法院就會直接推定這是經過雇主同意的加班行為。這個推定的威力在於,它將原本由勞工承擔的舉證責任轉移到雇主身上。換句話說,企業必須提出充分證據證明那些超時並非工作時間…
職場智慧:適時拒絕是優秀員工的必修課
優秀的員工會成為主管眼中的首選人才,每當有重要專案或緊急任務需要處理時,主管總是會第一個想到那些表現出色、執行力強的同事。這種信任看似是對能力的肯定,卻也可能成為職涯發展的雙面刃。當工作任務如雪花般飛來,優秀員工常常發現自己陷入了工作量超載的困境。…
主管是否該直言下屬績效不足?張忠謀談「坦誠回饋」精神
張忠謀在談論企業管理時首先強調,考績制度原本是為了達到激勵員工與塑造人才而設計的管理工具,但在實際執行過程中,很少有企業能夠成功運用這套制度達到預期效果。這種不成功的根本原因在於,大多數企業將重點放在考績評分的技術層面,卻忽略了更為重要的「人才塑造」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