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最低工資連漲十年的矛盾現象:中低薪族群陷入更深困境

2025/09/19

分享:

合作靠互惠

台灣即將迎來最低工資連續第十年調漲,這項政策原本被視為保障基層勞工權益的重要措施,然而現實數據卻揭露了一個令人意外的現象:低薪族群非但沒有減少,反而呈現持續增加的趨勢。這個看似矛盾的結果,凸顯出台灣薪資結構面臨的深層問題。

根據勞動部的統計資料,從2021年最低工資調升至24,000元時約有52.43萬名勞工受惠,到2023年調升至26,400元時受惠人數激增至232萬人,今年基本工資調漲後更有257.18萬人受惠。這個數字的急遽攀升,反映出越來越多勞工的薪資水準徘徊在最低工資邊緣,形成了一個值得深思的社會現象。

邊際勞工困境日益嚴重-服務業薪資停滯現象

全國產業總工會理事長戴國榮深入觀察後發現,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在於「邊際勞工」大多集中在最低工資附近。特別是在觀光、餐飲、旅遊、藝術以及批發零售等內需服務業中,薪資調整幅度極其有限,甚至出現長期停滯的狀況。

這些產業的特性決定了它們對勞動成本的敏感度較高,當最低工資上調時,雇主往往選擇將員工薪資維持在法定最低標準附近,而非進行更大幅度的調整。這種做法雖然符合法律規範,卻也造成了越來越多勞工被困在低薪陷阱中。

統計數字與現實的落差
當我們檢視主計總處公布的薪資統計數據時,會發現一個令人困擾的現實。上半年平均經常性薪資約為47,000元,若加入加班費及獎金等非經常性薪資,平均薪資更達到56,000元。然而,這個看似亮眼的數字卻與大多數勞工的實際感受存在巨大落差。

事實上,國內近七成勞工的月薪收入都低於這個平均值,顯示出薪資分配的嚴重不均現象。這種統計上的平均數往往被少數高薪族群拉抬,無法真實反映大部分勞工的薪資水準,也解釋了為什麼即使平均薪資數據看起來不錯,但低薪問題依然嚴重。

中低薪族群的相對剝奪感-薪資差距縮小的負面效應
1111人力銀行公關經理曾仲葳提出了一個重要觀點:調高最低工資主要只對領取基本工資以及時薪打工族有直接助益。然而,對於那些薪資僅略高於最低工資的勞工而言,隨著最低工資逐年調升,他們與最低工資的差距越來越小,相對剝奪感反而越來越強烈。

這些「薪貧族」面臨著一個尷尬的處境:他們的薪資雖然高於法定最低標準,但每年最低工資調漲時,他們通常無法同步獲得加薪。同時,企業因為基本工資調整而面臨成本壓力,往往也無力為這群員工提供薪資調整,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

月薪3-5萬元族群最為艱困
專家學者特別指出,月薪介於30,000至50,000元之間的勞工群體,正面臨著最為嚴峻的薪資困境。這個族群的薪資水準雖然超過最低工資標準,但在台灣的生活成本結構下,仍然屬於相對低薪的範疇。

更令人擾憂的是,這個族群無法從最低工資調整政策中獲得直接好處,卻必須承受因通膨和生活成本上升所帶來的經濟壓力。他們往往是社會中的「夾心階層」,既無法享受基層勞工的政策保障,又缺乏高技能勞工的議價能力。

最低工資政策的侷限性
台大國發所教授辛炳隆從學術角度分析指出,隨著最低工資每年調升,調漲的基數越來越大。以往調升4%可能只增加100元,現在同樣的調升幅度可能增加200元,這種絕對金額的增加確實為基層勞工帶來更多收入。

然而,辛炳隆也強調,根據國際勞工組織(ILO)和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等國際機構的研究,最低工資政策本身「只能解決部分的低薪問題」。這項政策工具的設計初衷是保護最底層的邊際勞工,確保他們的薪資不被通膨完全侵蝕,但它並非解決整體低薪問題的萬能藥。

政策工具的多元化需求
辛炳隆進一步指出,過去可能因為其他配套措施或政策工具未能發揮預期效果,導致社會大眾產生了一種錯誤認知,認為只能依賴調高最低工資來解決低薪問題。這種單一化的政策思維,不僅限制了解決問題的可能性,也可能造成政策資源的配置失當。

對於「薪貧族」的低薪問題,僅僅依靠調高最低工資是無法根本解決的。這個族群需要的是更全面、更有針對性的政策介入,包括技能培訓、產業升級、稅制改革等多重手段的配合。
政策改革的方向與建議

建立多層次薪資保障體系
面對這個複雜的薪資結構問題,政府應該重新檢討現有的薪資政策框架。首先,需要清楚界定最低工資政策的功能定位,讓社會大眾了解這項政策主要是針對邊際勞工的保護措施,而非解決整體低薪問題的唯一解答。

同時,政府應該發展更多元化的政策工具組合,針對不同薪資水準的勞工群體提供相應的支援措施。例如,對於中低薪族群可以透過稅制減免、技能提升補助、產業輔導等方式來改善其薪資處境。
產業結構調整的重要性

從根本上解決低薪問題,還需要推動產業結構的升級轉型。目前許多服務業之所以薪資停滯,與其附加價值偏低、競爭激烈等因素密切相關。鼓勵企業投資員工教育訓練,提升勞工技能水準,也是突破低薪困境的重要途徑。只有當勞工具備更高的技能和生產力時,才能在勞動市場上獲得更好的議價地位。

展望未來的薪資政策

最低工資連續調漲十年的經驗告訴我們,單一政策工具的效果是有限的。面對日益複雜的薪資結構問題,我們需要更細緻、更全面的政策思維。這不僅需要政府部門的積極作為,也需要企業界和勞工組織的共同參與。

唯有透過多方協力,建立更完整的薪資保障體系,才能真正改善台灣勞工的薪資處境,讓經濟發展的成果能夠更公平地分配給所有辛勤工作的人們。這是一個長期的挑戰,但也是建設更公平社會不可迴避的重要課題。

管理者必讀:擺脫執行者迷思,重新定義領導節奏

管理者必讀:擺脫執行者迷思,重新定義領導節奏

當管理者困在從「明星員工」轉型為「優秀領導者」的過程中時,整個組織都會受到拖累。帶不動組織這類問題的癥結,很可能出在主管自己身上。如果運用《新手主管實戰練習範本》進行自我檢視,在「交辦授權」單元中,有三項主管常見錯誤…

2024年勞動報酬創新高:平均85.1萬元背後的薪資成長真相

2024年勞動報酬創新高:平均85.1萬元背後的薪資成長真相

主計總處於今日發布的2024年工業及服務業勞動報酬統計數據,帶來了令人振奮的消息:去年台灣勞工的整體薪酬水準創下了多項歷史紀錄,不僅反映出企業營運狀況的改善,也顯示出勞動市場正朝著更加健康的方向發展。
根據統計結果,2024年工業及服務業受僱員工每人全年勞動報酬達到85.1萬元的歷史新高…

薪資調漲困境:8成4勞工今年加薪落空 企業調薪意願持續走低

薪資調漲困境:8成4勞工今年加薪落空 企業調薪意願持續走低

在全球貿易戰火持續延燒的經濟背景下,台灣勞動市場面臨不少薪資調整挑戰。隨著企業對第四季景氣展望連續三個季度呈現下滑趨勢,勞工的加薪期待與企業的實際行動之間出現了明顯的落差,這個現象反映了當前經濟環境的嚴峻性,也突顯了勞資雙方在薪資議題上的認知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