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專欄文章

專業HR知識平台

提供人事管理、HRM系統以及專家見解的文章
無論您是企業老闆、企業主管、HR專業人士,或正在改善人力資源流程的夥伴
有助於您在人力資源領域取得成功

「權衡直言不諱」:職場溝通的智慧之道

「權衡直言不諱」:職場溝通的智慧之道

在職場上,人們常常需要面對棘手的情況,並權衡是否直言不諱。有時候,直接坦白可能會引起不必要的糾紛,但如果不說出口,也許會錯失溝通的機會。作為職場人,我們需要根據情況,權衡利弊,作出明智的選擇。曾有一位員工遇到一起涉及利益衝突的交易案件。儘管他已盡力遵循內部規範,避免利益衝突,但最終這起案件還是被曝光,導致團隊受到不實指控…

read more
勞保、勞退知多少?解析勞工權益與查詢方法

勞保、勞退知多少?解析勞工權益與查詢方法

身為勞工,了解自身權益至關重要。勞工保險(勞保)、勞工退休金(勞退)這兩大制度,是你我無可或缺的退休養老大本營,卻常被混為一談。今天,就讓我們逐一拆解,搞清楚這兩者的分別與運作機制。勞保養老給付 穩定保障老年生活:勞保的設立旨在保障勞工的生活及就業安全,納保對象包括受僱勞工及自營作業者…

read more
經濟復甦不減換工意願 2024年辭職潮勢蓬勃

經濟復甦不減換工意願 2024年辭職潮勢蓬勃

儘管經濟學家預期2024年將是「美好居留」之年,但最新調查卻顯示,想要辭職找新工作的勞工比去年「大辭職」熱潮時期更多。這與預期員工在經濟好轉後會安分守己的想像相去甚遠。LinkedIn和微軟於2024年2、3月對31國31,000人的調查發現,有高達46%的受訪者表示一年內想換工作,遠高於2021年40%的比例。即便薪資處於上漲趨勢,換工作的意願仍然強烈,反映高收入未能滿足員工期望。

read more
下班前臨時被交辦任務 4步走解決主管燃眉之急

下班前臨時被交辦任務 4步走解決主管燃眉之急

對上班族而言,下班前被主管臨時交代任務是再熟悉不過的景況。當你原本已準備收心離開,卻被叫住加班處理緊急事務,心中難免有些不悅。然而,換個角度思考,主管的臨時指派通常也是因為無可奈何的因素使然,身為手下人員應如何因應才是更重要的課題。透過多年的經驗累積,以下4步驟將是你應對主管下班前交辦任務的最佳解方…

read more
腸病毒疫情持續升溫 停課照護假勞工可申請

腸病毒疫情持續升溫 停課照護假勞工可申請

國內腸病毒疫情創下10年新高,預估5、6月達高峰,許多家長恐因小孩停課而需親自在家照顧。勞動部今天表示,勞工若因腸病毒疫情導致小孩停課需要照顧,可申請家庭照顧假,雇主不得拒絕或視為缺勤,更不能對員工產生任何不利影響。勞動條件及就業平等司司長黃維琛指出,勞工每年有7天的家庭照顧假可運用…

read more
以設計思維吸引新世代 邁向永續發展

以設計思維吸引新世代 邁向永續發展

永續發展已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議題,企業如何藉由設計思維,打造與時俱進的人才策略,成為吸引優秀人才的關鍵。近日,《今周刊》舉辦ESG人才永續高峰會,邀請到5% Design Action社會設計平台創辦人暨地球解方總召集人楊振甫,以「永續潮流下綠領人才新思維」為題,分享設計思維在推動永續發展的實踐經驗…

read more
勞工調查:逾九成支持周休二日 僅8.7%支持周休三日

勞工調查:逾九成支持周休二日 僅8.7%支持周休三日

放假是勞工期待的福利,國內目前已全面實施周休二日制。不過,去年民眾曾在公共政策參與平台提案建議「周休三日」,最後遭勞動部駁回。勞動部最新調查顯示,僅有8.7%的勞工支持實施周休三日,大多數仍希望維持現行的周休二日制度。調查結果指出,如果不改變每周總工時,高達90.1%的勞工希望繼續實施「每周工作五天」的模式…

read more
團隊中的低敬業度員工 如何因應不同類型?

團隊中的低敬業度員工 如何因應不同類型?

近年企業普遍面臨員工敬業度低落的問題,導致生產力大幅下滑。管理顧問公司麥肯錫調查發現,標普500指數中型企業,最高可能因此而蒙受高達3.55億美元的損失。為有效提升團隊士氣,麥肯錫將員工區分為6種類型,並建議不同的因應之道。應優先改變的”輕度脫離者”
研究顯示,所謂”準備離職者”雖未必績效最差,但敬業度卻是最低的。”破壞者”則常因薪資福利不滿,才會選擇”安靜離職”或散播負面情緒,破壞團隊氣氛…

read more
勞動部擴大彈性育嬰假 企業卻虞人力調度受阻

勞動部擴大彈性育嬰假 企業卻虞人力調度受阻

育嬰假制度一直是勞工相當重視的福利措施,不僅能照顧新生兒的需求,也讓雙薪家庭得以適度分擔育兒壓力。為進一步提高育嬰假的彈性運用,勞動部今年6月將試辦全新的彈性育嬰假政策,讓勞工可依個人需求請假,最短以單日計算,試辦期間每次至少5天,申請次數上限由現行的2次增為3次。許銘春勞動部長表示,新制的試辦對象包括公私立機構及工商團體等…

read more